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排名 16
省份 浙江
公司中文名称 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1主营业务收入【单位:万元】 5,913,095.33
2021实现利润【单位:万元】 797,693.66
2021所有者权益【单位:万元】 3,600,485.19
2021研发费用【单位:万元】 145,972.60
2021资产总额【单位:万元】 6,969,490.75
2021员工总数【单位:人】 25,100.00
2021纳税总额 【单位:万元】 63,104.40
行业代码及行业名称 C265合成材料制造业

 

当前,中国乙二醇产业呈现出罕见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大量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国内产能开工率不高,经营困难。煤制乙二醇更惨,8月,开工负荷只有35.4%,月产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而早在4月,煤制乙二醇的市场价格就跌破了盈亏线,报出2800元/吨的极限低价。而煤制乙二醇全产业平均成本要在4500元/吨左右。

煤制乙二醇的困境主要缘于聚酯生产企业占领了全产业链。

跟随石化产业观察(微信号:SHCYGC)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90%以上的乙二醇应用于聚酯领域。以前,国内产业链切块严重,上游乙二醇企业只管生产出来供应下游聚酯产业;下游聚酯产业只管接着乙二醇原料进行加工。但近年来,这种切块状态迅速地被下游聚酯企业打破。这些企业逆流而上,甚至一直打到源头——实现了炼化一体化。这样,从炼油、对二甲苯、精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一气呵成,全产业链一体化、规模化,带来整条产业链持续的、稳定的、成长性好的盈利。同时也形成了强烈的排它性——煤制乙二醇几乎无立足之地。

比如,国内聚酯4巨头辽宁恒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从聚酯向上游延伸,构建起原油-对二甲苯-精对苯二甲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聚酯-纺织一体化全产业链,实现了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延伸。其中产能达640万吨的国内规模最大的聚酯生产企业桐昆公司参股了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20%的股权,按照权益折算有104万吨的对二甲苯和28万吨的乙烯产能。今年1月2日,桐昆公司年产50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240万吨聚酯长丝的聚酯一体化项目在江苏南通开工。恒力公司在辽宁大连长兴岛建设了2000万吨炼油项目,包括450万吨对二甲苯、167万吨乙二醇的聚酯上游产能,其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显著,抗周期波动风险能力进一步提升。

处于第二梯队的浙江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百宏高新材料实业有限公司等聚酯生产企业也向上游原料延伸产业链,形成了精对苯二甲酸-聚酯产业链一体化,节省了精对苯二甲酸的运费和聚合预热的能耗和物耗。

2019年,国内聚酯产业共计增加359万吨产能。而这个增量主要是以桐昆公司、恒逸公司、新凤鸣集团和盛虹石化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聚酯龙头贡献的。也就是说,这些拥有全产业链能力的聚酯企业已经用不着外来的乙二醇了。

令人深思的是,这些敢于逆产业链而上进而占领全产业链的聚酯龙头企业,几乎都是民营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乙二醇单一原料产品的煤制乙二醇企业想顺流而下打通聚酯全产业链,几乎是不可能的。

煤制乙二醇是得益于聚酯产业快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2010年之前,国内主要采用石油基路线。面对需求的快速增长,2010年之后,煤基路线得以普及。截至2019年底,国内煤制乙二醇总产能达491万吨/年,占乙二醇1159万吨/年总产能的42%。如果没有横杀出来的民营聚酯企业,煤基路线乙二醇颇被看好,国内在建、拟建项目数十个,近三五年将集中投产。这些企业的雄心是经过三五年努力,争取能填补进口空白。

但是,这一愿景已被逆流而上、已掌控全产业链的民营聚酯企业打破。更令人担忧的是,煤制乙二醇是高油价产物。如果今后低油价成为常态,那岂不是雪上加霜?

...............................................

本文系石化产业观察官微订阅号独家发布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观察》杂志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1389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11078.html

Like (0)
Previous 2022-11-09
Next 2022-1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