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才是狠角色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观察》杂志

作者:谢湘宁


2020年,中美关系一塌糊涂,国内搞经济的人都很沮丧。直到年底,终于传来让人精神大振的消息——

在11月15日东盟10国与中日韩澳新5国签署了RCEP,也就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之后,12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了视频会晤。

会后,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无疑,后者是道压轴硬菜。

从2014年1月21日举行第一轮谈判开始,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历经7年35轮,到现在终于修成正果,而且来得正是时候。

普遍认为,中欧投资协定不仅将惠及中欧双方,也将有力拉动后疫情时期世界经济复苏,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的态度更为乐观,认为这一成功完全可以冲抵中美贸易的恶化。真是山不转水转。

确实,欧洲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比美国差,在金融、科技、市场等方面甚至比美国还要强,至少欧洲不似美国那般霸道,欧洲任何一个国家也不能与中国单挑。

欧盟统计局2月15日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与欧盟商品贸易额约为5860亿欧元,美国与欧盟商品贸易额约为5550亿欧元,中国超越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商品贸易伙伴。

数据显示,去年截至12月20日,欧盟对中国出口货物达2025亿欧元,同比增长2.2%;从中国进口货物达3835亿欧元,同比增长5.6%。

而受新冠病毒疫情等因素影响,去年欧盟对美国出口货物为3530亿欧元,同比下降8.2%;从美国进口货物为2020亿欧元,同比下降13.2%。

欧盟能在中美角力和美国施压下最终决定与中国签署投资协定,说明在欧洲政治精英们的眼中,中国具有无可替代、举足轻重的份量。拥有这一地位,其他都好办。

不过,如果因此盲目乐观,认为欧洲比美国好对付,甚至可以挟欧抗美,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别忘了,欧洲是近代历史上最先启蒙开化的一片热土,引导了改变人类的一次、二次工业革命。

特别是在工业发展理念方面,欧洲要比美国更加先进,要求也更加严苛。欧洲是市场经济秩序坚定的捍卫者,甚至比美国还要眼里不揉沙子。

回想一下国内石油和化工产业的改革经历,可以说,每一次都是在欧洲的压力下完成的,每一次都让中国企业脱层皮。

ISO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它的前身是1906年由欧洲国家发起、在英国伦敦成立的国际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

ISO的宗旨是在世界上促进标准化及其相关活动的发展,以便于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在智力、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1992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接纳采用ISO9000系列标准,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家系列标准,从此正式进入全球质量运动会。ISO认证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第一次与世界接轨的对标活动。所有石油和化工企业,谁家没有为ISO认证呕心沥血过?

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发源地也是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一些跨国公司和大型现代化联合企业开始建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保管理制度,作为企业自律的约束行为准则并引入了第三方认证原则。

1989年,荷兰壳牌石油公司首次发布了HSE方针指南。

1991年,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一届油气勘探开发的健康、安全、环保国际会议上,HSE这一概念开始为欧洲工业国家接受。

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颁布了国内第一个HSE——《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从此,国内石油和化工企业开始按照HSE的价值观重新建立管理体系。过去厂区内光着膀子也能干活儿,如今不行了。无论天气多冷多热,进入厂区必须穿工作服,高至1.8米作业就要戴安全带而且要双带,钢筋扎好了还得用塑料管套上,安全员成为标配,现场拥有一票停工权……

欧洲还是世界上最早制订环境法的地区。

早在1957年,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个欧洲国家签署的《罗马条约》中的第235条,就是当时的欧共体专门就环境问题的立法,也是人类第一次为保护环境立法。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口号。这一天也被定为世界环境日。

43年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每年6月5日也为中国的环境日。

世界上最早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也诞生在欧洲。

1883年3月20日,《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在巴黎签订,1884年7月7日生效。公约中工业产权的保护范围包括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权、服务标记、厂商名称、产地标记或原产地名称以及制止不正当竞争等。直到现在,中国企业仍在为接受和学习知识产权保护理念交学费。

还记得REACH法规吗?2006年12月13日,欧盟议会通过了《欧盟未来化学品政策战略白皮书》,即REACH法规。

从此,不重视欧盟REACH法规产品无法顺利进入欧盟市场。该法规把中国化工企业好一通折腾,咨询机构到处开班,帮助中国化工企业恶补REACH法规,然后企业拿着整改成果战战兢兢地去欧盟国家登记。那一轮下来,一批化工企业从此无奈地退出欧洲市场。

还记得那个禁用偶氮染料法规吗?2003年9月11日,欧盟开始执行关于禁止在服装、鞋类、皮革制品和玩具等多种商品中使用有害偶氮染料的法规。正是这个法规,令中国许多产品被赶出欧洲市场,染料产业被迫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步伐。

如今,欧洲又率先做出停售燃油车的承诺。

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你追我赶地宣布,将燃油车禁售令设定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

沃尔沃汽车公司、菲亚特汽车公司等世界著名车企已停止生产燃油车。

大势所趋之下,拼命追赶才刚刚在燃油车方面打出品牌的中国车企也宣布停售传统燃油车时间表,开始了新一轮的追赶。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所谓碳达峰、碳中和都是全球碳减排事业的组成部分,而碳减排又源自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是人类自我革命的创举。从此,碳减排成为全世界最有共同语言和感召力的事业。

《京都议定书》虽是以联合国名义发布,但最早发起呼吁和动手操办的都是欧洲国家,第一批签署加入的除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外,也都是欧洲国家。

倒是美国,开始签署加入后又退出。没有欧洲国家的努力,就不会有碳减排这项全球性的——当然也是令许多国家头疼不已的事业。

其他如本质安全、过程环保、绿色发展等等概念都发源于欧洲。每一个自欧洲传来的新理念,都会给中国化工企业带来一番洗心革面。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的贸易战是“劫财”,而欧洲的新理念新法规则是“要命”。

最后,我们再看看这次完成的中欧投资协定的主要内容:

01

保证相互投资获得保护,尊重知识产权,确保补贴透明性;

02

改善双方市场准入条件;

03

确保投资环境和监管程序清晰、公平和透明;

04

改善劳工标准,支持可持续发展。

另外,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说法,中欧投资协定旨在使欧盟企业更清楚、透明地进入中国市场并在违反义务的情况下提供争端解决机制。

了解国情的一看就应该清楚,这一条条分明都是冲着中国企业的软肋来的。

没错,这就叫逼你改革没商量。

所以,不要指望张三会比李四要好对付。

不接受先进的发展理念,不实施真正的市场化改革,不改变自身传统计划经济的陋习,不但还得疲于应付地跟跑欧洲而且还会跑得吐血。

只有改革到位,市场化到位,有了共同语言、共同境界,才能真正与欧洲领跑国家齐头并进。

到那时,“有了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都能应付”。

本文系石化产业观察官微订阅号独家发布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2270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1576.html

(0)
上一篇 2022-04-20 13:18
下一篇 2022-04-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