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提到的“新质生产力”,有哪些特征?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质的跃迁,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推动力。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新质生产力有哪些主要特征?形成机制是什么?人民论坛与你一起关注。

新质生产力的一般性特征

相对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呈现出颠覆性创新驱动、产业链条新、发展质量高等一般性特征。

颠覆性创新驱动。传统生产力推动的经济增长是依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大量投入的水平型扩张,不仅严重依赖要素投入,而且生产力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都较为缓慢。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产业发展降低了自然资源和能源投入,使经济增长摆脱了要素驱动的数量型扩张模式。而且与传统生产力的发展依靠渐进型的增量式创新不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源自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和对原有技术路线的根本性颠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批颠覆性技术群。随着这些颠覆性技术的逐步成熟,就会形成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全新的产品、生产资料、零部件和原材料,使人类可以利用的生产要素的范围极大扩展,使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发展质量发生重大变革。

产业链条新。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改变原有的技术路线、从而以全新的产品或服务满足已有的市场需求或者创造全新的市场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它会带来产品架构、商业模式、应用场景的相应改变。产业链条表现在链条的环节构成与链条不同环节的地理空间分布两个方面,颠覆性科技创新会使这两方面都发生重大改变。一方面,新的产品架构、商业模式的出现,使产品或服务生产和交付所需要的原材料、零部件、基础设施等发生根本性改变。例如,新能源汽车以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替代了燃油汽车中的发动机、变速箱;另一方面,生产这些新的原材料、零部件的国家和企业及其所占市场份额也发生巨大变化,从而改变产业链各环节的地理空间分布。

发展质量高。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会全方位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一是提高生产效率。颠覆性技术中有很多是通用目的技术,具有强大的赋能作用,一方面会使劳动资料的功能显著提升,另一方面还会优化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组合,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例如,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替代许多原本由人工完成的工作,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使生产的效率、精度、良品率都显著提高。二是增加附加价值。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所形成的新产品新产业技术门槛高,掌握新技术的企业数量少,市场竞争不激烈且在产业链中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因此可以实现更高的增加值率;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创造迎合了用户(包括消费者与企业)以前未能满足的潜在需求,开辟了新的市场,带来新的产业增长空间。三是减少环境影响。不可忽视,工业化对自然生态造成了巨大压力,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需求不断增长。新质生产力更有力地发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替代自然资源、能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并能够使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副产品循环利用,减少产品生产和使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形成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和谐并进。优美的生态环境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真正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征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一方面,生产力划分了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时代,如农耕技术、蒸汽机和发电机、计算机分别对应着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另一方面,每一个时代也具有该时代特有的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生产力具有时代特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入突进,颠覆性技术群包括数字技术、低碳技术、生物技术等,其中颠覆性最强、影响力最广的是数字技术与低碳技术,推动当前的新质生产力呈现数字化、绿色化的特征。

数字化。当前新一代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获得广泛应用,催生出一系列新产业并向广泛的产业部门全方位渗透、融合,区块链、扩展现实、数字孪生、量子计算等新一批数字技术也在积蓄力量,有望在不远的将来释放出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技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予生产力数字化的时代属性。大数据、芯片等新型数字产品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传统的生产设备、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也不断提高。随着越来越多的产品、设备、场景和人接入互联网,数据的生成速度越来越快,泛在连接的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增强的算法和算力使得对海量数据的传输、存储、处理、利用成为可能,数据进入生产函数,成为新的劳动对象,并通过与生产工具的高效结合,实现生产力的巨大跃迁。同时,这也要求劳动者不断提高数字素养、数字技能。

绿色化。工业时代的生产和生活主要依靠化石能源,其在加工、燃烧、使用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从而影响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为应对这一问题,世界主要国家签署了致力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控制累积排放量的《巴黎协定》,许多国家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一方面,要推动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碳捕获、碳封存技术等低碳技术的突破,另一方面,要将低碳技术转化,打造低碳化的能源系统、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实现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低碳化。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颠覆性创新形成的新劳动资料、新生产工具、新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表现为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具有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新技术、新要素、新设备、新产出,蕴含着更巨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具有更高的发展质量。因此,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既要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力,又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

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新质生产力不是由一般的科技创新推动,而是由具有颠覆性且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科技创新所推动。颠覆性创新在它的早期阶段,所形成的新技术新产品在性能和价格上无法与既有的技术和产品相竞争,但是它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代表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一旦越过临界点就会释放出改变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巨大力量。而且现在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因此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与沿着现有技术路线的增量创新不同,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大,无法在事前准确预测哪个领域会出现技术突破,无法准确判断技术突破的重要性、不同技术路线的前景、应用领域和商业化的时间,因此原有面向增量型技术创新的科技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应当更加鼓励科学家们凭兴趣和能力选择研究方向,而不是由政府部门确定具体的科研项目,同时不能再沿用增量型创新阶段“以成败论英雄”的科研评价方式,要允许科学家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出现失败。

产业基础: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当前沿技术或颠覆性技术进入成熟阶段、形成的产品大规模生产时就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具有较大的规模,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处于快速增长的轨道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形成新的日益强大的产业部门,而且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产品具有广泛的用途,通过在其他产业的应用、与其他技术和产品的融合,能够使既有的产业部门发生效率和质量变革,从而也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重大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也需要市场的拉动和相关配套产业的支持。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能够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有力的市场支撑,齐全的产业门类、完备的产业生态构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形成和高效运转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的光伏组件、风机设备、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动力电池、互联网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均蓬勃发展,进入世界领先位置甚至成为最大的生产国。

未来布局:加快推进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指由处于探索期的前沿技术所推动、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升级的需求为目标、代表科技和产业长期发展方向,会在未来发展成熟和实现产业转化并形成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但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新兴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未来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更靠近科技创新,产业的成熟度更低、不确定性更高。在未来产业赛道上,世界各国处于相同的起跑线上,都面临相同的不确定性,因此成为后发国家“换道超车”的重要领域。从科技创新到未来产业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连续的光谱,但未来产业已进入商业化开发阶段,如果不及早进行布局,一旦当产业到达爆发式增长的拐点时,就会由于前期人才积累不足、工程技术进展慢、产业配套弱、市场开发不力而被甩在后面。因此尽管未来产业的不确定性更高、投资回报期更长、风险更大,也必须及早进行布局。同样由于高度的不确定性,支持未来产业的政策需要做出重大改变,应从原来选择特定技术路线加以支持的作为“跟随者”所采取的方式,转向政府进行方向引导、市场支持,更多地鼓励市场微观主体的科技创业和对技术路线、应用场景的“试错型”探索。我国市场主体多,能够在多条不同的技术路线上试错,而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又给每条技术路线提供了充分的市场需求支撑。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方面:一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领域,培育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力队伍。二是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劳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建设大型科学装置和公共科研平台,推动连接、算力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并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加强适应人的更高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政策、产业政策转型,促进资本、数据等关键生产要素更充分的流动,形成各种政策以及政产学研用金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合力,激发市场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和投资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四是加强国际合作。鼓励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前沿科技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和新兴产业企业;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推进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动先进技术、数据、高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

选自 | 《人民论坛》杂志11月(上)
原标题 |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与形成机制作者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晓华新媒体编辑 | 赵光菊原文责编 | 谷漩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16255.html

(0)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 2023-12-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