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联合召开全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推进视频会,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周学文,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余勇出席会议并讲话,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主持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农业防灾减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早研判、早谋划、早动手,全力以赴做好防灾减灾各项工作,千方百计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
会议指出,全年粮食生产大头在秋粮,目前秋粮生产基础较好,面积稳中有增,能否丰收关键看防灾减灾。7-9月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据气象部门预测,下半年气候状况整体偏差,极端天气可能多发频发,区域性暴雨洪涝和干旱重于常年。秋粮生产到了最紧迫、最关键、最重要的时期,成败在此一刻、成败在此一举。要把气象灾害的不利影响估计得很足很足,把防灾减灾这根弦绷得很紧很紧,把应对方案做得更完备,把准备工作做得更扎实,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确定性,应对灾害的不确定性,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会议强调,我国地域辽阔,各种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危害程度、应对措施不尽相同,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要立足于防、着眼于早,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分环节把情况摸清楚,把预案定出来,把工作落下去。东北地区要防汛抗旱两手抓,重点做好防夏伏旱的各项准备,黄淮海地区要重点防局部内涝,长江中下游地区要防好高温热害。同时要抓好华南地区防台风保安全、西南西北地区防汛抗旱等工作。
今年春播以来,东北地区气温总体偏低,部分地区降水偏多,玉米生育进程略有推迟。据气象部门预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华北、黄淮、东北、西北部分地区将出现强降雨天气,伏旱伏涝有可能并存,对玉米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当前正值主汛期,春玉米进入拔节期,夏玉米进入苗期,正是加强田间管理、搭好丰收苗架的关键时期。针对不同区域玉米生长发育特点,为科学应对不利气候条件,现制定2021年玉米抗灾夺丰收技术意见。
一、东北地区
目前,玉米大部分已经进入拔节期。今年早春低温多雨,玉米播期推迟,苗期墒情总体较好,部分地区出现渍涝、干旱,应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前促后控,确保安全成熟。
一是中耕除草。拔节前加强中耕除草,提高地温和促进植株生长。对有内涝积水的地块,及时挖沟通渠排水,提高土壤通透性,减少植株浸水时间,促进恢复生长。
二是防控病虫。目前,气候条件对二代粘虫的发生较为有利,应加强监测预警。同时,密切关注玉米螟、草地螟、大小斑病等病虫害发生动态,加强统防统治、群防群治,提高防控效果。
三是化控防倒。拔节期要因地因苗喷施化控剂,降低株高和穗位高度,缩短基部节间长度,提高茎秆强度,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
四是促进早熟。对玉米生育进程推迟明显的地块,后期视情况采取叶面喷肥和站秆扒皮等措施,促进籽粒早熟。适时晚收,提高产量。
二、黄淮海地区
当前,夏玉米播种基本结束,多处于苗期。墒情总体适宜,应早促早管,做好苗期管理,提高群体质量。
一是抢时播种。对未播种的地块,应根据土壤墒情抢时早播、贴茬直播,加快作业进度。对墒情不足的地块,播后及时补浇“蒙头水”,确保播种质量,实现一播保全苗。
二是调优群体。苗期适当蹲苗,促进根系下扎和基部节间粗壮,提高植株抗倒能力。及时拔除小、弱、病株,减少养分消耗、防止病害传播、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对倒伏风险较大的地块,适时化控降高防倒。
三是抗旱排渍。对旱情较重的地块,及时灌溉,抗旱保苗。苗期若暴雨积水,及时疏通沟渠,排水降渍。开花授粉期若遭遇高温天气,提前灌水调墒,增加土壤湿度,缓冲高温影响;及时喷施叶面肥,促进恢复生长。
四是防病治虫。加强草地贪夜蛾、二代粘虫、二点委夜蛾、棉铃虫、大小斑病等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组织防控。玉米播后苗前及时化学封闭除草,或苗后除草,规范喷药方法和用量,避免重喷、漏喷和发生药害。
三、西北西南地区
当前,春玉米多处于拔节至抽雄期。大部墒情适宜,西南部局地渍涝,西北东南部轻旱。应密切关注气象和病虫发生情况,做好分类管理。
一是趁墒追肥。因地制宜追肥,防早衰、增粒重。对地力不足、前期未使用缓释肥的地块,追肥1—2次。对6—7叶期出现缺肥的地块,亩追施尿素5—8千克。大喇叭口期重施攻穗肥,一般亩追施尿素20—25千克。对花粒期出现心叶发黄的地块,可适量增施磷酸二氢钾。
二是防灾减灾。对发生渍涝的地块,及时开沟排水,适时中耕培土,增加土壤通透性;适时根外追肥,提高植株根系活力。对受旱的地块,补水造墒,及时浅中耕,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并采取放秋垄、拔大草、割空秆、打底叶等措施,促进通风透光。对遭遇极端危害导致穗分化异常和严重减产的地块,可视情况转作青贮,降低灾害损失。
三是防控病虫。目前,草地贪夜蛾新增发生面积扩大,应强化“三区”联防和“四带”布控,打好玉米草地贪夜蛾防控阻击战。同时,加强二代粘虫、草地螟、大小斑病等病虫害监测预警,做好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提高防控效果。
向下滑动查看2021年玉米抗灾夺丰收技术意见
会议要求,各地要立足抗大旱、防大汛、救大灾,一个品种一个品种、一个区域一个区域、一个季节一个季节、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紧抓实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作为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重要内容,把责任层层压下去,落实到市县乡、落实到人、落实到田,农业农村部将建立部领导包省包片工作机制,调度推进工作落实,年底对粮食生产特别是防灾减灾工作进行专项考核。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水利、应急、气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沟通会商,做好灾害监测预警。按照《当前农业防灾减灾保丰收预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针对性、技术性、操作性更强的预案。调度储备好救灾种子、抗旱排涝机具等物资,预判发生旱情的地区要积极储备抗旱水源,改善引水条件,保障抗旱应急用水。充分发挥专家和农技人员作用,加强抗灾救灾指导,落实好关键技术。着眼长远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和队伍建设,健全机制体系,提升抗灾能力。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大豆主产区有可能旱涝并存,东北地区早霜威胁较大,对大豆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为科学应对不利天气条件,确保大豆稳产丰收,制定2021年大豆抗灾夺丰收技术意见。
一、东北春大豆区
目前,大豆大部分进入始花期。今年春季低温多雨,大豆播期略有推迟,土壤墒情总体较好,部分地区出现渍涝。据预测,后期早霜威胁较大。
一是抗干旱。近期,部分田块墒情变差。对未封垄的地块,及时中耕,疏松土壤,减少蒸发。适时喷施叶面肥、蒸腾抑制剂、抗逆调节剂等,弥补营养不足,提高植株抗旱抗逆能力。充分挖掘水利设施潜力,科学调度喷灌抗旱;抽取地下水喷灌时应选择早晚进行,减轻低温地下水对植株的影响;从河道取水可全天喷灌。受旱地块红蜘蛛、蚜虫等虫害有可能加重发生,及时打药控制。
二是防涝害。对受涝地块,采用机械排水和挖沟排水等措施,尽快排除田间积水和耕层滞水,防止沤根。对未封垄地块,待机械能进地时及时中耕松土,破除板结,同时培土防倒。受淹地块由于土壤养分大量流失,加之根系吸收能力减弱,要及时追肥,促进恢复生长。受淹地块田间湿度大,根腐病、菌核病、灰斑病等病害有可能加重发生,选择对路药剂及时防治。
三是促早熟。针对大豆生育期推迟、早霜威胁大的情况,要做好促早熟、防早霜。一般叶面喷施尿素加磷酸二氢钾,亩用尿素350—700克加磷酸二氢钾150—300克兑水喷施;按照土壤缺素情况可增施微肥,一般亩用钼酸铵25克、硼砂100克兑水喷施,可在花荚期下午4点后喷施2—3次。因地因苗喷施生长调节剂,增强植株抗寒抗逆能力。此外,拔除大草,通风透光,促进早熟。
四是防早霜。霜冻来临前,对土壤墒情偏差的地块,及时浇水补墒、以水调温,缓冲低温影响。有条件的地方,可用秸秆、树叶、杂草等作燃料造烟防霜;通常当夜晚气温降到2℃时,选上风处点火慢慢熏烧,使地面笼罩一层烟雾,提高近地面温度1—2℃;田间熏烟堆要布置均匀,堆的密度应较大,以利于烟雾控制整个田面。对低温发生后叶片受损较轻的地块,可喷施芸苔素内酯等生长调节剂,促进恢复生长;对叶片受损严重的地块,可割倒晾晒,促进物质向籽粒转运,减少产量损失。
二、黄淮海夏大豆区
目前,黄淮海地区大豆正值苗期。大豆播期正常,土壤墒情较足,苗情总体较好。据预计,部分地区有可能出现干旱和渍涝。
一是抗干旱。对土壤墒情差、苗情长势弱的地块,结合防虫进行叶面追肥。对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大力推广微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扩大浇灌面,做好抗旱保苗。
二是防渍涝。对受涝地块,疏通渠道,及时排水;排水不畅的地块,进行机械排水。苗期受涝地块容易出现烂根、死苗,造成缺苗断垄,要及时查田补栽,喷施叶面肥补充养分,促进恢复生长。
三是防病虫。大豆受旱时,点蜂缘蝽、蛴螬、造桥虫、豆天蛾、棉铃虫、烟粉虱等虫害有可能加重发生;大豆受涝时,根腐病、溃疡病、炭疽病等病害有可能加重发生,应科学选用药剂,加强病虫防控,减轻病虫害损失。
向下滑动查看2021年大豆抗灾夺丰收技术意见
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魏百刚,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气象局有关司局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河南省水利厅、安徽省应急管理厅、湖北省气象局负责人在会上作交流发言。会议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设立分会场。
当前正值主汛期,南方早稻进入灌浆期,东北水稻处于返青分蘖期,长江中下游、西南中稻处于分蘖拔节期,是水稻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6月中旬以来,东北大部地区、江汉江淮、江南华南和西南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5—8成,部分地区偏多2倍以上。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南方大部地区降雨仍然偏多,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部分地区有可能出现高温热害。根据当前水稻生产形势,为科学应对不利天气条件,制定2021年水稻抗灾夺丰收技术意见。
一、双季早稻
当前,长江中下游、华南地区早稻陆续进入灌浆结实期,长势总体较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早稻受“倒春寒”影响,播期推迟,群体不足。华南部分地区早稻受干旱影响,苗情长势偏弱。
一是防洪排涝。疏通围沟和排水沟,确保排水通畅,提早应对洪涝灾害。对受淹田块,尽快排水露田,恢复根系生长活力,防止倒伏;利用清水清除稻株上的泥浆杂物,促进叶片功能恢复。对受淹较重、抽穗期叶片发黄早衰的田块,补施粒肥,一般亩施尿素1—2公斤或喷施叶面肥1—2次,促进籽粒灌浆结实。
二是应对高温。采取叶面喷施3%过磷酸钙溶液或0.2%磷酸二氢钾溶液的方式,增强水稻植株对高温的抗性,防止早衰,有效减轻高温热害影响。对高温热害易发区域,后期应间歇灌溉,养根保叶,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切忌断水过早,防止早衰和高温逼熟。
三是病虫防控。高温高湿易导致病虫害加重发生。要做好水稻“两迁”害虫、螟虫、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监测预警,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促进农药减量增效。
四是适时收获。提早做好物资和技术准备,适时抢晴收获。一般在齐穗后25天左右、全穗失去绿色、颖壳90%变黄时收获,防止“割青”和“过熟”。有条件的地方采用集中烘干,避免稻谷霉变,确保颗粒归仓。
二、一季稻
当前,东北地区一季稻大部分处于返青分蘖期,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中稻大部分处于分蘖拔节期,生育进程总体正常,苗情长势较好。
一是水分调控。东北地区水稻分蘖期水层管理以浅为主,一般保持5厘米左右水层;对低洼和排水不良的地块,坚持浅湿管理,防止长期积水;低温来临前田间深灌20厘米水层,低温过后及时排水,防范障碍性冷害。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受淹田块,及时分次排水,结合洗苗轻露田,补追速效氮肥,打药防止病害蔓延。西南地区提前做好水利设施维护和提灌机具等物资准备,提高防旱抗旱能力。
二是肥料运筹。东北地区因苗酌情施用氮肥促蘖增粒;对部分遭受低温冷害的地块,补施一次肥料,并适当增加钾肥。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看苗追施穗粒肥,对前期生长差的地块增施穗肥;对前期阴雨寡照或晒田不到位的地块,亩用磷酸二氢钾1公斤、兑水50公斤喷施叶面,增强稻株抗倒性,促进安全成熟。
三是病虫防控。东北地区重点加强螟虫、稻瘟病、穗腐病、稻曲病等病虫害防控。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要强化抽穗期前后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螟虫及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等重大病虫防控,稻曲病第一次预防用药提前到破口前10天左右。
四是防范高温。西南地区对部分已进入孕穗至抽穗期的早茬口一季稻,如遇35℃以上高温将影响幼穗分化、扬花授粉和结实率,可采取深水灌溉,以水调温,叶面喷施磷钾肥等措施缓解或减轻危害。对受旱稻田,充分利用各种水源及时补水,促进生长发育。
三、双季晚稻
当前,南方双季晚稻处于育秧期。江西、湖南部分地区早稻生育进程推迟,可能导致晚稻移栽期延后,后期遭遇“寒露风”风险加大。
一是提高播种质量。合理确定播种时间,因地制宜采用钵苗机插、湿润稀播壮秧移栽和塑盘育秧抛栽等方式,降低后期遭遇“寒露风”风险。加强秧田管理,着力培育壮秧和适期移栽,确保栽足栽好。
二是防范洪涝灾害。秧田期如遇暴雨洪涝,要及时抢排积水,适当保持浅水层,防止雨后升温过快造成秧苗青枯死苗。对受强降雨天气影响、秧苗被大水冲乱的抛秧地块,要及时移密补稀。对因降水冲毁秧苗不能及时栽插的地块,应尽快改种杂粮杂豆、薯类等旱粮作物,防止撂荒。
三是确保适期移栽。对早稻晚收、茬口推迟的地块,采用适度干旱、化控等措施,减轻秧苗过高及秧龄过长造成的不利影响;施好“送嫁肥”,打好“送嫁药”,促进秧苗栽插后早发;抢时栽插,以密补迟,插足基本苗,防止分蘖减少带来穗数不足;移栽后15天内田间保持浅水层促分蘖,抛秧田要采取浅水促立苗,立苗后实行湿润管理,间隙露田,促进分蘖和根系发育。
四是加强病虫防控。密切关注水稻病虫害发生动态,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穗腐病等病虫害,选用对口药剂,适时开展应急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FBcJ39-X4HliibTtJ8k1A
本文系农资导报微信官方订阅号独家发布
文章来源:农业农村部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2703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2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