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LNG接收能力眼看要过剩

本文出自《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观察》杂志

作者:李永昌

2019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为3067亿立方米,一次能源消费占比从2009的3.7%增至8.4%,10年间消费比例增长了1倍以上,绝对消费量增长了3倍以上。更有分析指出,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可达3200亿立方米。

快速增长的消费量给保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对这个问题,业内给出了统一答案:

在积极勘探国内天然气能源的同时,加大向国外购买液化天然气(LNG)。既然要加大进口,那就得建接收站。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接收站建设热在国内多地兴起

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建成投运的接收站达22座,接收能力合计9035万吨/年,其中,仅“3桶油”就拥有17座接收站,年接收能力达到8220万吨。就是那些地方国企与民营企业建设的接收站,年接收能力也已达到815万吨。

同时,新建和在建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正在四处开花。据笔者了解,我国新建和扩建的接收站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其中尤以山东、浙江等省为最。

山东

就说山东,仅获国家批准的就有“1扩建、3新建”接收站项目。在建的青岛接收站二期工程计划明年8月建成投产,届时接收能力将由300万吨/年增加到700万吨/年。3月5日,该接收站三期工程也正式获得山东省发改委核准,建成达产后接收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到1100万吨/年。3个新建项目的一期工程均计划在2023年建成达产。其中,龙口南山接收站是国家管网集团的第一座接收站,已于5月16日开工,一期接收能力为500万吨/年,总规模为2000万吨/年;烟台西港接收站一期规模500万吨/年;龙口接收站建设规模为600万吨/年。此外,日照、威海、东营、蓬莱等地还有一批投资企业之间、投资企业与当地政府之间签订的接收站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浙江

再说浙江,目前在建项目有5个,建成达产时间均为2021年。其中,宁波和舟山接收站为二期扩建项目,扩建规模分别为300万吨/年和200万吨/年;3个新建项目分别是温州接收站、嘉兴平湖接收站和君安大麦屿接收站,一期规模分别为300万吨/年、100万吨/年和200万吨/年。这5个项目合计增加接收能力1100万吨/年。换言之,2021年,浙江省的接收能力将从600万吨/年增加到1700万吨/年,同比增长1.83倍。而这一数值预计在2025年更将达3300万吨/年。

面对这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笔者却隐隐有些担忧。

首先是接收站分布不均衡,北少南多,整个东三省仅大连1个接收站;其次是规模小,存储能力小,年接收能力多为300万吨,全部合计仅50亿立方米。更让人担心的是,照目前这样的建法,国内液化气接收能力已隐隐出现过剩之势,而且在未来几年将更加凸显。

据多家咨询机构预测,2023年我国液化天然气接收能力将达到1.4亿吨/年。但即使按年均增率10%计算,2023年液化天然气进口量也不会超过8900万吨。换言之,接收利用率在65%以下。而据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预测,现在扩建与拟建的40余座接收站如果全部上马,到2025年年接收能力将达到2.2亿吨左右。即使仍按年均消费增速10%的上限计算,2025年实际需要的接收能力也仅有1.077亿吨,利用率不足50%。那么,建那么多接收站岂不是浪费?

更何况,据专家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液化天然气消费增速将由目前的8%~10%降至6%~8%,由快速发展期迈向稳定发展期。这样一来,从2023年开始,我国液化天然气接收能力出现过剩将是大概率事件。届时,国内液化天然气接收能力会不会又成了一场由大干快上引发的过剩惨剧?

正值“十四五”规划出台之际,笔者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仔细测算我国“十四五”期间每年的液化天然气进口需要量,以此规划接收站的建设规模与节奏。不妨以65%的利用率为基准,优先安排扩建项目向大规模方向推进,在地域上优先考虑北方地区的接收站建设项目,缩短液化天然气的运输距离,降低运行成本。

本文系石化产业观察官微订阅号独家发布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1642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1237.html

Like (0)
Previous 2022-04-20
Next 2022-04-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