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开启双微肥之路

张晓辉 熊鹏威

化肥在20世纪里被人类誉为利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天使,但在21世纪的今天,却变成了一粒粒的大烟壳,让土壤越抽越上瘾,越喂越“瘦”。于是,土壤“去化肥化”已经让这个在农资行业里刮了一个多世纪的风开始突然转向。化肥从神坛开始跌落,正在上演着一个肥料品类生死轮回的宿命。

是时候给土壤做一台“修复”手术了。这注定不是一个人操刀就能完成的手术,政府、学界、舆论、企业都应是组成这支医疗队的力量。当然打头阵的还是政策层面,最让农资界获知手术即将开始的信号就是2015年农业部发布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当然雷同的表述也写进了2016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根据“行动方案”,到2020年将实现施肥结构进一步优化,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趋于合理,有机肥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实现施肥方式的进一步改进,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基本得到遏制,传统施肥方式得到改变。

另外,围绕土壤污染治理的环保政策风暴也正在蓄势待发,如由发改委、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等部委共同参与制定的“土十条(《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经过几十稿的修改完善后已提交国务院审议,有望在年内出台,这无疑再一次从政策层面将土壤修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受上述政策驱动,很多科研机构、智库也在纷纷献言具体的零增长方法,《北方农资》《农资导报》等媒体更是高频次解读化肥零增长方案。他们在焦灼和行动中构筑起了一道拯救土壤的城墙,城墙根儿下是这群人夯实的墙基石——反思与怀疑和苦苦摸索。反思的是人类脚下的土地为什么越喂越瘦?我们的舌尖上的安全为什么越来越不安全?摸索的是用什么办法去戒掉土壤的化肥鸦片之瘾?当然在这种苦苦摸索和怀疑中也催生出了肥料行业下一个千亿级风口双微生物肥。

至于企业层面的,笔者唯一知道的就是南阳市双微生物生态肥业有限公司CEO秦羽,这个被誉为“中国双微肥之父”的恢复土壤原生态的倡导者。

双微肥,未被充分开发的富矿

笔者对于当下化肥带来的副作用略知一二,尤其是2015年央视《焦点访谈》做过一期节目,主题就是关于化肥使用量在增加但产量却不增加的解密,而且还有一个很抓人眼球的标题《被喂瘦的土地》。通过那一期节目我们看到了编导们搜集到的一些土壤酸化、板结、微量元素有机质含量下降、微生物菌群失衡、农药残留、重金属、抗生素污染等让人揪心的画面。

当笔者谈及这个话题时,秦羽的解答我觉得颇有一番“指点江山”的豪气。他的话语言简意赅,笔者觉得至少比媒体视角更犀利、更到位。他指出:“土壤病了,病根儿就是长期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农产品品质和地力都呈现双降,这跟人生病一样,是一个恶性循环过程。我国的土壤缺乏的不是‘肥力’而是‘地力’,而土壤缺乏地力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土壤中缺乏微量元素和微生物菌!

那么化肥给土壤带来的损伤如何医治呢?

秦羽说:“要保障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源头就是先要保障土壤的健康,也就是将微量元素加上微生物菌制成的生物生态肥来修复土壤。为此我们为土壤修复研制了一款‘双微’理念下的肥料。毕竟,所有的想法和科技成果都要落地为一种产品。”

原理是微量元素+微生物菌,秦羽进一步解释道。“双微”中的第一个微指的就是微量元素,如钙、镁、硼、锰、铜、锌、钼等53种中量、微量元素。最典型的就是化肥工业鼻祖德国化学家冯•李比希提出的“木桶原理”,即作物增产增收的关键取决于最小养分。这些微量元素是作物体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第二个微所指的就是微生物菌剂。

秦羽表示,双微肥主要有几大功效特点,一是促进作物生长。双微肥中的微量元素可提高根系活性,增加根系生长。促进作物吸收水分及养分,叶色明显变深,茎秆明显变粗,秧苗明显变壮,作物生长发育明显变快。水稻插秧没有缓苗期,可直接生长,增加分蘖。

二是活化土壤养分。双微肥中的微生物可活化土壤养分,增加土壤中的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及微量元素。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施用量,延长肥效。

三是提高作物抗性。双微肥可以提高作物的抗低温、抗干旱、抗倒伏、抗病害能力。防止低温或缺少微量元素所产生的苗僵、苗黄、无生机、沤根、烂根等生理病害。对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作物因重茬造成的减产有时显效果(抗火龙秧、抗倒伏)

四是改善土壤环境。连续施用双微肥,可消除因长期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疏松土壤,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恢复,降低土壤盐碱毒害,提高土壤肥力。

秦羽最后补充说,微生物菌类肥料具有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提高化肥利用率、改善土壤活性等多种功能,现在已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美国科学家甚至提出“用微生物养活世界”。他认为: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用自己独家的专利配方以一种新型肥料推向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因为微生物制剂以及微生物肥料这个医生有一套它的祖传致病良方,能消除土壤的有毒、有害物质,分解如秸秆等有机物料,对提升土壤活力,保障土壤健康与农产品质量提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打开土壤黑箱,首倡“双微”平衡施肥

当然,在这个肥料已经进入白银时代的前提下去,微生物菌类肥料的呼声渐高和背后蕴藏着的财富味道并不是笔者夜观天象发现的财富一场流星雨,而是有依据的,比如,微生物肥料列入科技部发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重大生物产品之一,足见国家对微生物肥料的重视。此外,每年国家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关注三农问题,其中很大的篇幅都涉及到微生物菌肥料。

笔者据秦羽所掌握的数据获知,我国微生物肥料企业总数目前在950个以上,年产量1000万吨,年产值150亿元。截至20156月,农业部登记注册的产品有2200多个。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至少它跟开发殆尽、拼杀得成红海一样的复合肥市场相比,双微肥绝对是一座未被开发的“富矿”。

秦羽相信,随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微生物肥料的研发与生产,未来有机物料腐熟菌剂、土壤修复菌剂、根瘤菌剂和溶磷菌剂、抗旱菌剂等产品的市场将迎来一次井喷。

“凡目光聚集处,财富必追随,前提是我们得熟悉脚下的土壤。”这是秦羽认为对破解当下土壤修复的一把关键秘匙。秦羽多次说:“土壤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以看到地表上各种各样的生物,但对土壤中生物的了解远不如对地面上生物的了解程度。”

 “土壤实际上是一个常被人们忽视的地下生物王国,到目前为止还有90%的土壤生物没弄清楚。这是因为土壤中生活着数目众多的微小生命体,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病毒和小型藻等。可以说每克健康的土壤里存在种类过万、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军团,它们的生长代谢把无机质和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有机质,它们和地上的动植物一起构成了复杂而又和谐的地球生态链。”

 “每克土壤中栖息着大约数亿个微生物,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不到1%可以培养。土壤微生物就像一个巨大而又神秘的‘黑箱’,一旦打开了这个黑箱,土壤营养、重金属污染、病虫害防治一系列的问题将迎刃而解,这也是我们双微肥业提出‘双微’平衡营养施肥理念的出发点,这种集微量元素肥和微生物菌于一体的肥料赠与给人类的“最后一块蛋糕。”
秦羽说。

土壤修复之路漫漫其修远兮

人类在2015年找到了几颗“地球表弟”,按说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技发现,但跟我们了解脚下的土地而言,正如达芬奇所说的那句名言一样:“我们对脚下土壤的了解,还比不上对天上星星的了解。

哪怕是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多连增又如何?化肥过量使用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还是一桩赔本的买卖。如果按目前这样使用化肥量预测,估计半个世纪以后,中国将有三分之一的耕地将成为不毛之地。

所以,带着这份紧迫感,秦羽也呼吁农资界人士把目光从复合肥一统天下的局面下拉回脚下的土壤,他认为修复土壤这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工程,最经济、最高效、最迅速的莫过于将双微肥料理念下的肥料品种播撒在这些伤痕累累的土地上,让土壤换换口味,恢复到原生态。

秦羽表示,将以“土壤修复之路漫漫其修远兮,秦羽将始终如一”作为今后的座右铭来时刻激励自己,专注于土壤修复,做恢复土壤原生态倡导者并把“双微”肥在全国更广的地域推广。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676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1070.html

Like (0)
Previous 2022-04-20 13:08
Next 2022-04-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