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上台之后,印度一直就铆足了劲儿想要发展制造业,以工业强国。如今发展制造业差不多是印度的基本国策,印度政府的大部分动作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关于这一点,我在以往的公众号文章里零零散散也写过不少。
莫迪这个人其实要一分为二来看,很多人觉得他搞政治投机,在政策上自负冒进,在战略上透支国力——这些都没有说错。但我倒是觉得,正是因为莫迪把印度发展制造业所要解决的问题看得很清楚,他才不得不选择这样一些高风险的投机策略。在发展制造业这件事情上,印度的压力非常大,可说是迫在眉睫——印度社会的许多问题,早已积重难返,靠着温和的手段收效有限,只有大力发展制造业,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来实现农业到工业的转型,印度才有可能在现代化改革中翻盘;可制造业这个事情需要时间积累,绝非一朝一夕能成,“弯道超车”仅限于某些领域,起步得越晚,成功的机会就越小。中国发展制造业的时候,中低端轻工业、重工业领域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新兴市场本身是跟我们中国的这些产业一起成长起来的;但印度面临的问题要比中国当年严峻得多,如今市场已趋饱和,产业已趋成熟,它不得不以自己初级的体系面对非常高级的对手,而印度又心高气傲得很,不太愿意捡剩饭吃。
因此中国发展制造业的经验对印度而言有用的少、没用的多,印度的社会土壤和国际形势跟咱们当时都完全不同,莫迪想抄作业却发现大家做的不是同一份作业。中国的地是老早就犁过一遍的,社会主义的草也好,资本主义的苗也好,都是在一块松软的新土地上重新长起来的;而印度这块地,打一开始就从来没犁过,地里还有不少大石头,各种杂树杂草野蛮生长,有些地方早已板结成块,种子播不下去,肥也施不进。莫迪想要种上制造业的庄稼肯定得把原来的地犁一遍啊,但印度这块地要想犁一遍可有讲究了,因为地里的虫子、杂草们都有反对的权利,拦在那儿不让你犁。犁地的时候得把每条虫子、每根杂草都照顾好,你说这可咋整?
莫迪也意识到这一点的,于是就动了个脑筋,声东击西在田埂边上放了把小火,然后吓唬那些虫子和杂草们:火要烧过来啦!咱们得赶紧挖防火沟!于是总算是借着挖防火沟的名义,犁了一圈地。但想要多犁更多的地就没辙了,虫子和杂草们把自己的地盘看得可严实了,你要是不依着他们,他们又是抗议又是暴动。因此直到现在,莫迪还在“犁地”的问题上纠结。
别看印度总理这个工作貌似位高权重,其实挺悲催的。要是呆着这个高位上只是想捞点钱,做一条没有理想的咸鱼倒是会容易得多;可莫迪偏偏是个民族主义者外加理想主义者,想要建立一个有着印度斯坦民族自我认同的第一流大国,这就意味着有一大堆的棘手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解决。
我下面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印度如果要像中国一样发展制造业,为什么会那么难。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土地、政策、人。这篇文章里,土地和政策我作为一个背景来讲,主要是为了跟大家讲讲关于“人”的问题,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决定性因素,而且之前似乎也没人讲过。
原文较长,请点击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oEBTsMSwRJVgiS0HI78FQ
(转公众号“SCOM 思考猫”)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1858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1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