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专利保护是企业成熟的标志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观察》杂志

作者:索荣

20209月以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成专家调研小组,实地走访调研了石油和化工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情况。这次调研的大背景是目前我国在芯片、软件、材料等方面正面临一系列难题,而石油和化工产业破题任务艰巨。

那么,石油和化工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如何?知识产权保护对全行业发展具有什么意义?企业应该如何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水平?近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牵头组织这次调研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彬。

李彬

1982年1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担任沈阳化工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中国中化集团副总经理兼集团科技委员会主任,曾兼任辽宁省精细化工行业协会理事长、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等,从“六五”至“十三五”期间,参与、负责、领衔主持过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其它类科技开发以及成果转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提问

Qustions

&

解答

Answers

#记者:联合会组织这次调研的目的是什么?

李彬:调研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

# 记者:通过调研,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

李彬: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联合会组织专家实地调研走访了20多家企业,包括央企、地方国企、科研院所以及一些优秀民企。当然,调研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之中。对于石油和化工产业来说,知识产权保护主要体现在专利上,我们调研的重点也在专利上。我们发现,最大的问题是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的有效专利依然薄弱。这里我可以引用美国商业专利数据库(IFI Claims)发布的全球有效专利资产250强排行榜的数据。截至2021年1月2日,在这个有效专利资产250强排行榜上,有24家跨国能源企业上榜。德国巴斯夫排名最高,位列50位,持有专利10095件;德国拜耳位列54位,持有专利9658件。而除了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的先正达位列179位外,中国本土石油和化工企业无一上榜。这就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记者:请您结合这次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具体谈一下。

李彬:先说明一点。我从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化工科研院所,到2018年离开中化集团,从事科研和科研管理工作达36年,长期与知识产权打交道。这次调研也让我更为集中地思考产业内的专利问题。

我就结合这次调研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企业针对竞争对手的专利动态跟踪不足。举个例子。

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沈阳院)2003年自主创制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结构的杀菌剂唑菌酯,发明出来后反响很大。2005年,沈阳院申请了中国专利,还申请了美国、欧洲、日本、巴西、阿根廷等专利,前后共申请了20多件,对唑菌酯结构、制剂等都进行了保护。但是,沈阳院一直对竞争对手的专利动态跟踪不足,直到在准备申请应用专利时才发现,唑菌酯的很多应用专利早已被竞争对手申请。我专门安排中化科技管理部对此进行了典型案例调查,发现围绕唑菌酯的外围专利高达130多件。

对手没有结构专利无法生产,为什么还要申请外围专利?我们分析认为,竞争对手把各种唑菌酯制剂可能的应用都申请了专利,就是想把我们的专利应用限制到很窄的范围内。要知道,作为甲氧基丙烯酸酯农药的一支,唑菌酯的大范围应用必然会蚕食其它甲氧基丙烯酸酯农药的市场。这是竞争对手最忌惮的事情。因此,竞争对手打的是专利战略。

你想想,连沈阳院这样长期从事农药原药创制的科研院所都没有意识到专利战略的重要性,更何况其他单位!

第二,专利挖掘与布局缺位。我们调研发现,企业普遍对新产品、新技术创制的专利申请过于零散、不系统,相当于护城河是分段挖的,连不起来,宽窄还不一样,非常容易遭到竞争对手的反击。而且,创制单位还会在成果转化时遇到难以转化、易被仿制等非常多的问题。

第三,专利撰写水平有待提高。我们这个产业,专业性强、技术工艺复杂。企业普遍反映,很难找到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产权法律代理和服务机构。专利撰写水平不高,造成专利的专属利益不清,结果是盲目保护、保护力差。即便企业做了一个很好的产品,由于撰写专利水平低、专属利益设计得不好,也会出现很多漏洞。这样一来,其他人可以很容易地绕开你的专利而无需付费。专利不能带来实质性的专属利益,是目前企业专利技术难以成功交易的主要原因。

第四,专利尽职调查不足。尽职调查需要从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法律价值、技术价值和市场价值4个维度,选取权利归属、知识产权纠纷、有无质押、其它风险因素、权利有效性、权利稳定性、权利范围、技术发展趋势、核心专利解析、主要竞争对手情况、技术成熟度、可实施性等作为评价指标。但如果你对这一系列问题认识不到位,尽职调查做不到位,那么就会给专利使用埋下隐患。

第五,专利检索专业化能力偏低,漏检率高。技术研发和申请专利保护、专利维护等各阶段都涉及检索,其目的在于找出与申请的主题密切相关的现有技术中的对比文件。但是,当前企业专业化检索能力普遍偏低,特别是自由实施分析不行,一般企业没法做,一般的专利事务所做不好,只能委托更专业的事务所来做。但事务所普遍对化工专业又不精通,也未必就能做好自由实施分析。什么是自由实施分析?就是说实施人在不侵犯他人专利权的前提下,对其技术自由地使用和开发。还有自由实施/防侵权调查,是对欲实施技术是否可能侵犯他人专利的调查,意在排查可能遇到的专利壁垒,识别侵权风险,保障技术能够自由实施。这些调查都很重要,必须要做好的。

第六,专利风险管理不到位。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等活动会遇到专利管理风险,因管理措施缺失或制度不完善、企业决策失误、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到位、权责不明确等,都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风险预警不够、防范不足,又与上面说的自由实施分析水平不高有直接关系,是一环扣一环的。专利文档管理不善,证据数据不充足、不规范,企业一旦遇到专利诉讼,就会非常被动。我们的企业打过不少此类官司,也吃过不少亏。

还举沈阳院的例子。沈阳院杀菌剂氟吗啉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化合物结构专利的产品,也获得了欧美日等专利,结果引来国内不少中小企业偷偷仿制,有一家企业居然还在网上大张旗鼓给仿制产品打广告推销,影响很坏。沈阳院与那家企业的知识产权官司从销售地起诉,上诉至省高院,甚至惊动最高人民法院,官司打得异常艰难,原因就是沈阳院证据数据保留不充分,关键时刻拿不出证据。这个案子虽然最终由省高院调解,那家企业赔了钱,也保证不再生产了,但沈阳院等于也没有赢,两败俱伤。

深刻的教训是,专利和发明要做好大事记,把每一步演变过程都记录在案,证明这个发明是自己的。

第七,专业队伍建设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的国家,企业主要靠自己的知识产权部门进行专利事务管理,跨国公司多在法务部之外设置专职知识产权部。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专职人员严重缺乏,很多企业这个岗位甚至是兼职的。

记者:您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工作,能否分析一下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有效专利薄弱的根源?

李彬:我认为问题的根源主要源于3个方面。

首先是对专利的作用认识不足。获得专利,可以保护自己的技术成果不受他人侵犯,可以防止他人滥用专利权,可以提升企业价值,一句话,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护企业产品市场份额。但很显然,许多企业并没有这样的认识。其次是对专利质量的理解不到位。一件高质量的专利至少要经得起实审关、无效关、侵权关3个关卡的考验,其中侵权一关最为重要。最后是对如何用好专利没有策划。获得专利之后接下来就是要用好专利权。是以许可、转让,还是以其他形式来发挥专利的价值?这是企业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

记者:我们注意到,发达国家长期诟病我国的专利保护,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李彬:当然不是。新中国成立后,对知识产权保护是很重视的。

1953年7月1日,第1号发明证书就授予了“侯氏碱法”。石油和化工是第一个享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产业,同时也一直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石油和化工行业授权专利数量接近100万件,占到全国授权专利总量的15.6%左右。尤其是油气勘探开发、大型炼油和石化、现代煤化工、橡塑加工等领域研制了一批核心技术装备,炼油装备、百万吨级乙烯及下游装置、现代煤化工装备、橡胶装备等的自主化率均在85%~95%。2016~2019年的4年间,行业共有155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要客观看待我们与发达国家在技术水平上差距,而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差距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比如农药产业。全球常用农药有500~600个,我国有400~500个,其中40~50个是自己创制的。几十年来,我国创制了48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效新品种,研发推广了吡啶、氯代三氟甲基吡啶、乙基氯化物等关键中间体及不对称手性合成、催化加氢、定向硝化氯化、生物拆分等绿色新工艺……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具有新农药创制能力的国家之一,形成了包括原药生产、制剂加工、科研开发和原料中间体配套在内的完整农药工业体系。目前国内2/3的农药产量用于出口,全球市场近70%的原药来自中国。世界农药大国,除了德国、美国、日本,就是我们。当然,我们也有做得还不够的地方。比如,从许多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看,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才能维持研发,达到5%才能产生竞争能力,而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超过1.5%。又比如,我国化工产品以基础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为主,高端专用产品、差异化终端产品严重不足,在产品种类、数量和质量等方面与跨国公司存在巨大差距。美国亨斯迈公司的聚氨酯、专用化学品、先进材料、纺织印染和色素与添加剂等五大业务板块,每个板块都有几十种甚至上万种产品,而我国最大的化工企业经常销售的产品也就只有1000多种,且多是基础原材料,离用户终端的衣食住行产品很远。尽管差距很大,但不能怕难,一定要起步,分层次进行创新。尤其是双碳目标当前,能源结构变了,风电、光电怎样输送出去?煤化工怎样调整?能源供应、存储新技术什么方向?2030年碳达峰已经倒计时,全行业怎样平稳过渡?这都是创新空间。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做知识产权布局。

记者:除了具体的操作层面,您认为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应如何提高意识?

李彬:一是知识产权管理要与其它管理紧密结合。大部分企业的知识产权规划与企业的发展规划、科研项目计划、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统筹考虑不够。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取中线只有20%左右,与发达国家40%的下线相比都不到一半。这就是证明。

记得科技部原部长万钢曾在两会部长通道上讲,作为科技部长最忧虑的事有两件——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这其实也是石油和化工产业的软肋。

二是要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的融合。现在很多企业,包括央企都存在科研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契合度不够的问题。企业在攻关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常常缺位,科研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两张皮。

三是要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理念,以保护为荣、为傲、为高尚。实事求是地说,现在国内知识产权文化和大环境相对较差,有人将企业的技术秘密偷偷卖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企业都在呼吁知识产权官司难打、取证难度大,受到损失后维权很艰难,即使官司打赢了也是得不偿失,因为花了很多钱、投入了很大精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每个企业做起。我相信,正能量多了,负能量就会少。

记者:谢谢您接受采访!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Kyk5l2V9Fjutum12v0qtA

(转“ 石化产业观察”)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2717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1750.html

Like (0)
Previous 2022-04-20
Next 2022-04-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