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粮食体系正经受重大考验!这场会传递重要信号……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的数据显示,2021年8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再度逼近十年来的最高点。气候变化、环境恶化、新冠肺炎肆虐……当前,全球农业粮食体系正在经受重大考验,现有农业模式不可持续,粮食系统转型已到十字路口,急需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9月15日,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独立对话会在北京举行。对话会由中国农科院与先正达集团中国主办。会议认为,中国粮食安全与全球粮食安全息息相关,中国在粮食安全上拥有成功的经验,同时也面临一些严峻挑战,亟待提升粮食系统韧性,为全球粮食体系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计划。会议围绕“食物系统转型、食物损失与浪费、数字创新与服务‘三农’”三个议题展开对话,研讨成果将提交联合国2021年粮食系统峰会。

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特使、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国际农发基金驻中国代表、世界粮食计划署代表、德国杜能研究所专家,以及来自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先正达集团、雀巢、阿里巴巴、龙米家等的专家和相关负责人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出席了会议。 

全球粮食系统经受重大考验

新冠肺炎疫情和极端天气频发暴露了全球粮食体系的脆弱。今夏以来,中国河南强降雨,伊朗、阿富汗等遭遇旱灾,北美洲持续热浪,西欧爆发特大洪水……

全球粮食体系正在承受巨大压力。据统计,2020年全球有近23.7亿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短短一年内增加3.2亿人。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孙坦在会上表示,中国的粮食系统经受住了重大考验,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应始终保持稳定,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粮食系统面临一些严峻挑战,包括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难和极端天气频发等,此外粮食损失和浪费问题也已引起重视。

为应对挑战,中国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重视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新冠疫情之后中国禁止耕地非粮化,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定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推广先进技术,全面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二是推进农业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孙坦说。

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特使Agnes Kalibata认为,中国只使用了占全球8%的耕地和有限的淡水资源,给全球20%的人口提供粮食,我们需要与中国进行合作和学习。“希望我们都做出变革,依靠每个人才能确保粮食系统的转型。”她表示。

养活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和应对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对的两大挑战。作为全球农业科技巨头,先正达集团探索帮助农户应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复杂情况带来的挑战,使得粮食系统更加具有韧性。“我们每年投资14亿美元用于创新产品和研究,不仅帮助农民适应气候变化,而且帮助他们成为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一部分。” 先正达集团CEO傅文德(Erik Fyrwald)介绍,先正达集团致力于农业系统更具可持续力和生产力,比如在中国推动建设的MAP平台,将市场需求转化成为农艺解决方案,指导农民生产更加符合人们期望的农产品。

提升食物系统韧性

食物系统转型的核心是提升韧性,而在这其中,气候变化是最重大的威胁之一。

应对气候变化,先正达集团提出了三大战略。先正达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官Daniel Vennard介绍,一是生产战略,加快推进气候友好型农业,以及抗病的种子和更好的病虫害管理技术;二是减少战略,人类食物的1/3在从农场到餐桌过程中损失和浪费,急需减少生产和供应链中的食物损失;三是恢复战略,全球25.3%的土地都面临着废弃问题,如果采取措施,大部分都能恢复成农田或牧场。

中国的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影响世界的粮食安全,世界的粮食安全反过来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著名农业经济学家、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樊胜根说,中国的食物系统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挑战依然存在。他提出了食物系统转型的七个重大转移:一是调整农业技术研究方向,从过去只注重单产向多赢方面转移,赢产量、赢营养、赢战略气候的韧性。二是改革农业补贴,支持营养健康可持续的食物生产。三是新基础设施建设,让小农弱势群体获得数字技术。四是制度创新。五是尊重大自然。六是贸易畅通。七是改变人们的行为,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吃得环保。

气候智慧农业在论坛上受到热议。中国农科院许吟隆研究员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在加强农业减排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强适应措施,发展气候智慧农业。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国际合作处处长王全辉提出,要进一步示范推广固碳减排、适应减缓、稳粮增收的气候智慧型农业生产方式,重点是做好技术集成和创新,包括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养地、秸秆还田和智慧农机装备的开发等。

国际农发基金驻华代表Matteo Marchisio建议公共部门、公共资金能发挥激励机制,出台税收和补贴方面的优惠措施,促成私营部门更加积极采用可持续性的农业技术。

数字化技术重构农业未来

在粮食系统变革中,数字化技术被寄予厚望。

与会专家认为,在中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十四五”将迎来数字农业新的发展机遇。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说,数字技术与生物技术是当前全球创新最活跃、投入力度最大的两大领域,给世界农业、中国农业带来了无穷的创新力量,也为中国小规模农业实现现代化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未来5年到15年必将驶入快车道。”他表示。

中国农科院信息所研究员柴秀娟博士也认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人工智能和种植业有非常多的契合点,利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预测等方法,实现对天气条件、温度、土壤湿度、作物健康和市场价格的分析,形成智慧化决策。

在数字农业落地上,先正达集团中国开展了一系列先锋性的探索。先正达集团中国MAP与数字农业战略与发展总经理张晓强介绍,MAP作为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定位于“农业全产业链组织和服务平台”,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O2O)连接“消费升级” 与“专业种植”,实现为消费者种出好品质、为种植者卖出好价钱、为产业链集好大数据。

据了解,先正达集团中国围绕GIS遥感、农业气象应用和精准种植搭建了数字农业系统,通过大数据体系,为种植端提供土壤、病虫害、农机、气象和遥感数据,实现智慧种植;为农产品销售端提供生产、经营、物流和质量等数据,实现全程溯源。

中国农科院农业绿色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尹昌斌评价说,数字农业技术、智慧农业技术要真正应用到生产实践中,需要行业引领者, MAP平台做了很好的探索。

针对数字农业,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办公室项目官员傅荣认为,小农户和家庭农业者是捍卫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力量,她提醒说,在农业数字化进程中要不断提高小农户和家庭农业者的数字化素养和技能。

先正达集团中国MAP与数字农业首席品牌官、熊猫指南CEO毛峰认为,数字化助力农业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帮农民种得好;二是帮助农民卖得好。 

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与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MAP)共同发布了“数字乡村”联合行动计划。 

作为联合行动的参与方,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所教授、海外农业研究团队首席科学家贾相平介绍,双方将通过共同支持一批重点项目和联合攻关,集聚和集成国内外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的前沿科学和实践创新,强化对农业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和乡村社会事业主体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赋能与服务,积极培育乡村创新生态,坚实乡村振兴的数字治理基础。 

会上,专家和代表还就如何减少食物浪费和损失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联合国粮农组织食物损失与浪费部门主任Rosa Rolle、中国农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成升魁、德国杜能研究所FelicitasSchneid博士、阿里巴巴本地生活合作发展总经理田西艳、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边疆、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佳琦等参与了研讨。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Dkefx5vdNm8dQbuGhxqjw

……………………………………………………..

本文系农资导报微信官方订阅号独家发布

文章来源:农资导报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2840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1803.html

Like (0)
Previous 2022-04-20
Next 2022-04-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