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地方炼化企业的调研报告

 文/郁红  黎红

  一直以来,在地炼企业最为集中的山东省,企业饱受原料供应之苦,在夹缝中生存。由于原油供应体制的原因,地炼企业的原油配置量少,而且没有进口原油配额及使用进口原油资质,主要依靠进口燃料油进行生产,企业成本支出和经营压力较大。那么,山东地炼产业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地炼企业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历程?


无米下炊,成长的烦恼


  山东地方炼厂是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帮助胜利油田解决油田的落地油、散井油(周边的零星井口出的油)等环境污染问题而上马的,哪个县里有油田,哪个县就必定建一个小炼厂,来处理落地油的问题。所以山东那些小的地方炼厂都建在各县胜利油田的区块所在地,包括淄博、滨州、菏泽、东营、滩坊等,这也就是此后山东地方炼厂扎堆在这几个地方的主要原因。“是胜利油田和中原油田,尤其是胜利油田的开采带动了山东地方炼化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会长刘爱英在介绍山东地炼起源时表示。据了解,在胜利油田开发初期的1963年,山东省还没有炼厂。山东最早建的炼厂是齐鲁石化,前身是胜利炼油厂,1965年建厂,1967年开工,是国家的大炼厂。 


  “我们厂前身是垦利炼油厂,1970年4月份正式成立,是垦利县县办企业,也是山东第一家地方炼厂。当时是经过原石油部批准,为解决胜利油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落地油污染问题,在原华东石油学院和胜利油田的支持下成立的。最初是收集胜利油田的落地油来加工。”山东垦利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秀伟告诉笔者。“他们的存在是胜利油田的需要,是治理污染和环保的需要,而且当时是在油田和地方政府相互支持‘油地共建’的形势下建立起来的,所以他们的产生是有其合理性的。”刘爱英强调。


  胜利炼油厂1965年建厂的时候就有着当时在国内算是比较先进的常减压技术,该厂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炼油厂,年处理原油能力150万吨,后来建设的山东一些小地炼厂就开始模仿胜利炼油厂,请国内设计院或石油大学炼制系的老师帮他们设计3万吨/年的小常减压装置,并逐步发展到5万吨/年甚至是10万吨/年的装置。这些小常减压装置比起最初的“大锅熬油”要先进得多,工艺技术也有所提高。

 
  然而,即便上马了小常减压装置,但当时山东地炼最初所生产油品的质量和装置的环保水平并不很高。不少山东地炼企业都上了小催化装置,有5万吨/年的,也有10万吨/年的,规模最大的装置到了15万吨/年,走在了其他省地炼企业的前面。虽然山东地炼最早上马的小催化装置只有3万吨/年,但是后来跟大催化装置相接轨,并为后来大催化的发展提供了工艺技术,职工培训也有了经验。 


  这即是当时山东地炼企业得以在国家清理整顿中保留下来很多企业,并且是后来实现大发展的起因。


  只有东明石化是个例外。山东东明石化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李湘平介绍说:“东明石化处于中原油田的腹地,当年油田都是单井,东明县周边既没有炼油厂,也不具备管道输油能力,所以中原油田在东明境内的20万吨原油在黄河以南运不出去。因为东明县政府支持油田发展,中原油田就决定把一部分原油留在当地,也算支持地方经济。1987年,为了解决这20万吨原油的去向问题,在由山东省计划委员会、山东省石油化学工业厅、菏泽地委、东明县政府和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原油田等单位参加的论证会上,最终决定由东明县就地加工转化。这部分原油资源被整合给我们建设了一个炼油厂。我们是伴随着中原油田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最初争取到了国家计委给的3万吨/年的原油指标,纳入了国家计划,所以筹建了3万吨/年的釜式炼油装置。随着炼油技术的升级,我们上马了一个15万吨/年的常减压装置,后来又扩大到30万吨/年。2001年以后,国内燃料油市场放开,我们就以加工燃料油为主发展至今,装置规模也逐步扩大。” 


  据了解,到了1995年,国内地方炼厂已经超过了200家。中石油、中石化下属也有小炼厂,但是没有地方炼厂多。由于炼厂众多,所以国家从1995年就提出要清理整顿小炼厂。然而,虽然1995年就宣布清理整顿,而真正有动静是在1998年下半年,在两大集团重组完,分清各自的势力范围之后,在当年的八九月份,拉开了全国清理整顿小炼厂的序幕。那时候原化工部已经撤消,成立了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由陈耕副局长兼任主任,负责小炼油清理整顿办公室的工作。原国家经委政策法规司司长李润生、石油处处长魏贵军则具体负责这项工作。 


  1998年清理整顿的门槛是关停并转规模在100万吨/年以下的小炼油,但直至1999年5月9日在无锡召开全国大会,才宣布清理整顿正式开始。参与者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下属及地方总共200多家小炼厂,中石油、中石化的销售公司、各省的计划委员会、石油化工厅的负责人,也一起参与了清理整顿工作。 


  刘爱英回忆说:“当时国家是准备100万吨/年以下的企业一刀切的。但是我感觉山东的这20多家地炼厂大部分都很好,都是计划内有国家原油指标的企业,均是县里的财政支柱,有的营业收入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70%,有的占到50%、30%,在地方政府眼里就跟‘宝贝’似的。他们关闭后县财政就塌天了,职工吃饭要找政府,就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再说有些小炼厂生产的溶剂油也是涂料和橡胶生产的原料,如果他们关停了,相关行业也会受到影响。清理整顿不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吗?于是,我鼓起勇气在会上提了五点意见,其中包括应该制订产品质量和环保标准,达到标准的企业可以保留,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可以关停并转。这样你关他的时候他心服口服。你要是保留他也要名正言顺。” 


  据当时统计,山东已有41家地方炼油企业,其中24家有国家计划,还有17家没有计划。有国家计划的是行业管理之内的企业,大都是地方国有企业,还有2~3家是地方集体企业,许多地方政府都依靠着地炼的税收,但是这些企业的规模都在100万吨/年以下,这些企业要一刀切被清理掉,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很大。 


  其实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初建厂的山东地炼企业一开始都有国家原油计划,而且直到1980年以前,那时国家指标的原油并不紧张,只是因为国家计划量很少,满足不了地炼企业的加工需要。所以每年地炼企业在需要原料时,刘爱英和所在的山东省石化厅的几个人就到原石油部去反映,希望给企业增加计划。 


  到了1993年,山东已经有了24家地炼企业,大家每年都去要原油计划。因此,原国家计委就于1993年发出通知,提出地方炼厂1994年的原油计划按1993年的实际加工量来供应。 


  “这个文件出台之前我们山东有国家计划的地炼企业只有8家。文件出台以后,一些没有国家计划的但是有一定加工量且能去胜利油田买散井油和落地油加工的企业得到了认可,也给了计划,于是有国家计划的企业就增加到了24家。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给有计划的企业批了不同的指标。此前的国家计划本来是70多万吨/年,这一来给我们增加了60多万吨的原油计划,使得到1998年两大集团重组时,山东地炼企业可以使用国家计划的原油总量达到了133.3万吨。不过到了每一个厂只有几万吨的指标。”刘爱英告诉笔者。 


  本来经过2000年清理整顿保留下来的山东地炼企业应该就是合法的了,但是随着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市场需求缺口越来越大。扩大企业加工能力势在必行,加上两大集团不供原油,原料得不到合法供应,这些地炼企业就成了“无米之炊”。 


  据介绍,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从2002年国内出现第一次“油荒”开始,以后每隔两年各地就要出现一次“油荒”问题。到2007年出现全国性的“油荒”,而且历时最长。国家发改委贯彻落实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指示,要求两大集团供油,让山东地炼企业把装置开起来,生产更多更好的成品油投放市场,以缓解成品油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从2007年11月20日到年底的40天内,中石化胜利油田供给山东地炼企业300万吨原油,他们加工成成品油,投放市场,大大缓解了成品油的市场供应紧张局面,地方炼油企业在成品油市场供油方面起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但是,2008年油荒过后,仅供了几家企业一个季度的原油之后,就再也不供了。”刘爱英谈到。 


担当责任,惠人而立己


  其实,自地方炼油企业诞生,就一直伴随争议。而山东地炼作为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曾几度面临生死门槛。然而,时至今日,经过市场洗礼,山东地炼企业的发展已超过大部分人的预期。山东地炼企业早已不是当初的“游击队”,他们对当地经济发展、油品保供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其装置技术、产品质量、安全环保水平都不逊色于央企,改变了人们的固有印象。 


  “我们这些企业已做得非常规范,成品油质量也高于国标。地炼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就不说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全县的经济指标。”不少地炼企业负责人这样表示。东明石化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李湘平认为,石油化工是高利税行业,对国家的贡献大,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很大。因此,地炼企业不仅拉动了金融、保险业,还拉动了物流业、建筑安装业等服务业,为很多下游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支撑了地方经济发展。如物流业,东明石化的物流业在菏泽市的贡献是第一位的,以其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大型化工基地,该基地已经成为山东省和国家规划的石化基地。税收就更不用说了,仅2015年上半年,公司就上缴税金7亿多元。由于燃料油进口,今年上半年企业还上缴各种海关税金20.35亿元。近10年间,他们为东明市提供了5000人的就业机会。 


  地炼企业一般都是地方的支柱企业,这一点在东营市更是突出。东营市是全国地炼最为集中、能力最大的市,2012年东营市石化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50.4亿元、利润123亿元、利税211.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占到了全市工业的20%以上,占地方工业的近30%。目前石化产业已经成为东营市第一大主导产业,为东营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截至2014年,山东省共有地炼企业49家,一次加工能力超过1.1亿吨,平均规模230万吨。与2000年相比,山东省地炼一次加工能力增长超过25倍,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超过70倍。山东地炼企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和主营业务收入均占全国地方炼化的70%以上,规模、效益均居全国首位。 


  地炼企业除了拉动地方经济外,还在近年的几次“油荒”中起到了重要的保供作用。据了解,2008年国家让地炼企业保供,山东地炼响应非常快。2013年青岛黄岛输油管线发生爆炸事故,再次出现阶段性“油荒”,山东地炼企业也都积极配合保证油品供应。有企业表示,当中石化销售公司找到他们请求支援时,他们都全力配合。而且几次“油荒”中,企业都是同一种姿态——不讲价格,先讲政治。 


  “地炼是对两大集团的一种必要补充。2008年到2009年发生‘油荒’时,都是国家调拨油品,我们支援了20多万吨成品油,当时在亏本的情况也要完成国家的政治任务。即使现在,两大集团对全国的油品供应不足时,也是靠地炼企业来补充的。今年上半年南方多地缺油,如果没有地炼企业,很难保证全国的油品供应。”垦利石化有关负责人强调说。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地炼被认为有着“小、散、乱”的特质,对环保、安全也不是很重视。但是笔者了解到山东地炼企业在环保、安全方面,其实他们不逊色于央企。 


  据了解,目前山东地炼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安全、环保标准,严格控制污染物总量,确保安全和环保设施长效运行。在环保方面,企业生产废水预处理后再被送到地区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后排放,大部分企业对废水进行了深度处理,COD和氨氮数值均符合甚至优于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值,废水排放实现在线监测管理;企业热电厂及动力站锅炉进行了脱硫脱硝处理,烟气实现在线监测管理,大部分企业建设了异味治理、油气回收等环保设施,大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汇丰石化副总经理傅勋征告诉笔者,早在2008年,他们就投资1.5亿元建设了处理能力为300吨/小时的高标准污水处理场;之后又建设了气柜,实现了低压瓦斯气的有效回收利用。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他们的火炬就熄灭了。公司每年新上的环保装置很多,相关投入也很大,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环保基础。为了加快国Ⅴ油品质量升级,2013~2014年汇丰石化引进美国UOP先进技术建设了10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可以生产95#和97#汽油。此外,他们还引进美国鲁姆斯公司、雅保公司技术,建设了一套20万吨/年全球首套固体酸烷基化装置。“目前业内的烷基化工艺多采用硫酸法或氢氟酸法,用98%的浓硫酸作催化剂。汇丰石化引进的这套固体酸烷基化装置以铂金作为活性载体,在催化剂载体上形成酸性中心,来完成C4烷基化反应。装置生产的烷基化油辛烷值高且无硫、无芳,是优质的高标号清洁汽油调和组分;生产过程中无任何废油产生,是真正的绿色清洁生产工艺。这对全球烷基化工艺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突破。”傅勋征说。 


  目前山东省炼油业形成了中央企业、央企控股地方企业、民营炼油企业并存的局面,一共有66家炼油企业。其中,49家为纯地炼企业,17家为央企及央企控股地方企业。截至2014年底,山东省总炼油一次加工能力合计1.89亿吨,49家地炼企业的一次加工能力为1.126亿吨,占全省炼油能力的59%,约占全国炼油总产能的15.7%。其中东明石化等10家骨干企业总产能达到6030万吨,平均规模达到600万吨/年,去年实际加工量为5000万吨。 


  另外,山东地炼企业中规模在200万吨/年以上的企业有近28家,占到总产能的70%;规模在200万吨/年以下的企业有20家左右,占到30%。 


  正因为大部分原料是燃料油,含硫量高、重质组分多,迫使山东地炼企业在较早的时候就加大配套能力建设,提升油品品质。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采用先进技术“粗粮细做”,用最差的原料炼出最好的成品油。在加工手段上,除常规的常减压、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加氢精制、气体分离、MTBE装置外,大部分企业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配套建设了加氢裂化、蜡油加氢、催化重整、烷基化、异构化等装置,同时积极发展渣油加氢,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目前,大部分山东地炼企业车用汽油和车用柴油已达到国Ⅳ标准,一些重点企业已经能够生产部分符合国Ⅴ标准的产品;部分地炼企业生产的国Ⅴ汽柴油已供应北京、上海等城市。同时,地炼企业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托现有资源向石油化工领域发展,建成了一批有机化工原料、化工新材料项目。比如,垦利石化在2006年就上马了催化重整、催化、蜡油加氢、汽油选择性加氢、柴油加氢等炼油装置,配套完整。 


  山东万通集团总经理兼万通石化总经理楼浩良介绍,公司现有主要装置和项目为:650万吨/年原料预处理项目、180万吨/年高等级重交沥青脱蜡装置、15万吨/年常减压装置、60万吨/年沥青重组分改性联合装置、12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80万吨/年汽柴油加制氢联合装置、10万吨/年气分和1.5万吨/年MTBE联合装置、催化柴油汽油质量升级项目(其中汽油加氢能力80万吨/年,柴油加氢能力100万吨/年)、140万吨/连续重整项目、180万吨/年DCC联合装置项目和废水废气回收利用联合装置项目(5万吨/年硫黄回收联合装置、2万立方米气柜等)。目前,公司产品质量达到了汽油、柴油国Ⅴ标准。 


  利华益集团总投资42亿元的260万吨/年重油加氢及油品质量升级项目,将于今年11月份全部建成投产,将进一步提高利华益集团炼油板块轻质化、烯烃化、低碳化、清洁化水平,实现“两个目标”:即汽油柴油提前达到国Ⅴ标准、环境达标排放,每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78亿元、利税45亿元。李湘平表示,国家要求东部11个省市从明年起执行国Ⅴ汽柴油标准,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倒逼地炼企业也包括两大集团加大投资,提升油品质量。东明石化已投资20亿元,上马了汽柴油加氢装置。目前,公司已成功生产出国Ⅴ柴油,力争年底生产出达到国Ⅴ标准的车用汽油。 


  有企业负责人形象地表示,目前的地炼企业早已不是“游击队”了,定位是“野战军”,也是正规部队,并正在向“集团军”发展。这几年,地炼企业在油品质量升级方面的投入都很大,他们这些企业已经不是人们想象的小打小闹了,而是有了完善的管理机构和成建制的配套装置。 


油品升级,他们在行动


  国家发改委今年5月发布的《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工作方案》提出,2016年1月1日起,车用汽油、柴油国Ⅴ标准执行范围扩大至东部地区11个省市。2017年1月1日起,全国全面供应符合国Ⅴ标准的车用汽油、柴油,并停止国内销售低于国Ⅴ标准的车用汽油、柴油。与此同时,我国将推动炼油企业加快升级,保障国Ⅴ油品市场供应,促进炼油产业结构优化。 


  国家将全面推行车用汽油、柴油国Ⅴ标准,这对于包括山东地炼在内的所有炼油企业都是一个考验。对此,不少山东地炼企业凭借在夹缝中求生的本能和敏感的市场触觉,早就意识到配套深加工对企业长久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这也为企业在目前和今后生产国Ⅴ标准车用汽油、柴油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储备。目前,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山东已经有不少地炼企业能够生产国Ⅴ标准车用汽油、柴油;有的企业则通过上马配套装置,准备开始生产国Ⅴ标准车用汽油、柴油。 


  说到地炼企业搞配套深加工,其实要追溯到十余年前企业以燃料油为原料生产汽油、柴油之时。从那时起,地炼企业就开始在为升级油品打基础。“当时国家计委的政策上有一条:利用重油搞深加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受到国家鼓励和支持。也就是说,可以炼燃料油搞重油深加工。此后,我们便开始搞重油的催化裂化、加氢以及延迟焦化。所以我们当时的‘油头’不大,后来把后面的二次加工、三次加工搞上去了,而一次加工没有发展。”刘爱英告诉笔者。 


  “谈到利用重油搞深加工,在国际上,中国的技术是超前的;而在中国,山东地炼企业的技术是超前的,加工重油的技术甚至比两大集团还要好,因为后者只加工原油,不加工重油。山东地炼企业重油深加工使用的是国外先进技术,因为如果不搞重油深加工,单纯用燃料油做原料,非但没有效益,还没有合格产品,根本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地炼是用劣质原料生产出合格的成品油,提供市场应用,必须搞深加工。现在山东地炼企业大多配套了重整、加氢、芳构化、异构化、MTBE以及烷基化装置,不同的工厂又有不同的配套。所以,早在2012年、2013年,部分企业就有生产国Ⅴ标准车用汽油、柴油的能力了。现在汇丰石化又有了全球首套固体酸烷基化装置,对减少污染,实现油品质量升级将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刘爱英强调说,为减少大气污染,国家一直在提倡油品质量升级。地炼企业加工燃料油,其中硫含量高,加工过程容易产生污染,因此必须及早采取相关措施。鉴于此,山东地炼早就做好了油品升级的准备。从2008年开始,山东地炼企业就请国外公司介绍加氢技术经验,而且从那时至今,山东地炼每年都要召开相关会议,有时一年一次,有时一年两三次,请国外企业和专家介绍催化、加氢的经验。现在,山东使用国外公司加氢技术的地炼企业很多。比如,汇丰石化就是全国较早采用美国UOP技术的地炼企业之一。另外,地炼企业应用的国外技术还包括雅保公司、LUMUS公司、丹麦托普索公司以及法国阿克森思公司的技术。这些外国企业对山东地炼的油品质量提升进度也特别关注。 


  据东营市发改委副主任解爱国介绍,为确保2015年底汽油、柴油产品达到国Ⅴ标准,各企业正在积极实施油品质量提升工程。据初步了解,东营市主要石化企业正在建设的油品升级项目有13个,预计投资115.8亿元。其中,利华益集团260万吨/年重油加氢及油品质量升级项目将于11月份投产;垦利石化集团正在建设的160万吨/年馏分油加氢精制、6万吨/年MTBE脱硫、130万吨/年蜡油缓和加氢裂化技术改造等项目也正在进行中,目前部分装置已试生产;亚通石化公司200万吨/年蜡油加氢裂化装置、12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正在实施。另据调查,目前东营市已实现国Ⅴ标准汽油、柴油达产的企业占35%,预计今年年底达产企业将占到70%。 


  汇丰石化总经理李波表示,根据国家要求,沿海11省市将于今年年底提前完成国Ⅴ标准汽油、柴油质量升级任务。“目前我们公司的加氢能力很强,已经达到440万吨/年,而且我们的100万吨/年重整和20万吨/年固体酸烷基化装置,都是为了生产国Ⅴ标准汽油、柴油做技术支撑,现已经完成国Ⅴ油品质量升级任务。此外,我们的6条铁路专用线与国家铁路网相接,可通过铁路运输原油和满足国Ⅴ标准的成品油。”李波自豪地说。 


  据了解,汇丰石化将通过发挥铁路优势,拉动油品质量升级。公司现有危化品铁路专用线6条,年吞吐能力400万吨。为满足市场需求,他们进一步拓宽了原料运输范围。为迅速抢占高品质油品市场,公司充分发挥铁路物流运量大、运距长、运费低、安全性高等优势,不仅实现了新疆塔河原油及黄岛、龙口港进口原油的铁路运输,而且油品远销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江西、湖南、贵州等地,建立了立足山东、辐射全国的铁路物流网络。 


  而且,随着全国市场的不断开拓,汇丰石化避免了油品区域化低水平竞争,提高了油品的综合效益。在管道运输方面,烟台港至汇丰石化的原油输油管线正在收尾,将于8月竣工贯通,届时可实现年输送原油能力200万立方米。 


  中国万达集团在东营港为天弘公司500万吨/年炼化项目配套建设了4×1万吨自备码头及配套100万立方米保税物流园区项目,物料输送全部实现管线连接,主要服务公司原料进厂和成品外输,具备低廉的物流成本优势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为天弘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服务保障。 


  山东万通集团于2011年底入驻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先后成立了东营海欣仓储有限公司和东营港航有限公司。海欣仓储投资建设了236万立方米储备罐区,其中包括100万立方米公用型保税罐区及配套建设的2×2万吨兼顾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港航公司投资17亿元建设了7个万吨级散货码头、4个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以及配套的50万立方米油品库区、6万平方米仓库、30万平方米的散货和集装箱货场等配套设施。2014年,公司接卸油品船舶630余次,实现吞吐量230万吨。 


  目前,山东万通集团投资10亿元在万通化工厂区以北建设的121.5万立方米成品油和燃料油库区已建成投用67万立方米;公司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的总长101千米的东营港保税罐区至121.5万立方米成品油、燃料油库区和史口化工园区的输油管线项目,预计于2016年完工,中石化胜利石化总厂距离管线末站仅1.5千米。届时,万通集团年输送原油能力将达1500万吨,可输送成品油500万吨,每吨油品物流成本比公路运输节省40元左右。 


  富海集团正在完善产、供、销产业链市场布局,先后成立了东营富海物流有限公司、东营富海连锁有限公司,不仅增加了企业利润,还实现全产业链覆盖。成立于1998年的东营富海物流有限公司已经由单一的油品运输企业发展成为东营地区物流行业的支柱企业,主要从事原油和成品油等危险品的运输及煤炭、焦炭等普货的运输和仓储业务。公司自有大型专用运输车辆100台,通过合同控制运输车辆1200余台,拥有仓储20万立方米,业务遍及内蒙古、北京、河北、河南、江苏、天津等国内市场。公司还计划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建设液态化工产品综合仓储区,逐步形成完善的物流服务网络。 


做精做深,调转中壮大


  经过多年的发展,山东地炼已经成为国内炼油产业的重要补充。特别是东营、菏泽、淄博、滨州、潍坊、日照、德州等地的炼化集群化发展成效较为显著,初步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产业协同发展的局面。比如,东营市炼化能力400万~700万吨/年的企业有5家,其总能力达到2810万吨/年,占全市炼油总能力的50%以上;菏泽东明县以东明石化为核心,形成了炼油、化工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日照市发挥港口资源优势,集中布局石化产业,4家炼化企业总能力达到1130万吨/年。但不可否认的是,山东地炼企业整体转型升级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很多企业仍在为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转型升级而努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加,地方炼油企业得以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一次加工能力500万吨/年及以上的地炼企业共24家,合计一次加工产能约1.5亿吨/年,产能主要集中在山东、陕西、辽宁。其中,山东49家地炼企业的一次加工能力就达1.126亿吨/年。 


  然而,当前包括山东在内的各地地炼企业在发展中仍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首先,原料严重短缺。由于原油供应体制的原因,地炼企业的原油配置量少,且之前没有原油进口及使用资质,主要依靠进口燃料油进行生产,企业成本支出和经营压力较大。尽管国家已经出台政策,对符合核查评估条件的企业给予进口原油使用权和原油进口资质,但能够符合条件的企业只占到其中一部分。 


  以山东省为例,近几年通过与央企合作,山东地炼企业取得了部分原油资源。2013年山东地方炼油行业加工原油1000多万吨,虽与2000年相比有所增加,但这种资源的来源并不稳定,直接表现为,2013年山东地炼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36%左右,装置闲置率相当高。2014年,这种情况更加严重,部分企业在2014年下半年处于停工状态。原料严重短缺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产能利用率较低、单位产品成本较高等。 


  其次,企业炼化一体化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不强。 


  目前,地炼单厂和单套装置规模偏低。从单厂规模看,地炼企业一次加工能力超过1000万吨/年的不多。由于油头规模较小,副产的化工原料如烯烃、石脑油、液态烃等资源量较少,在现有规模下炼油化工一体化格局极难形成。此外,根据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地炼企业建设乙烯和大型芳烃项目的难度较大,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化工产品能力小等问题。 


  再次,成品油销售网络建设也较为薄弱。地炼企业的成品油销售网络建设起步晚、零售网点少,只能批发给各类贸易商和零售商,加之受批零倒挂等影响,地方炼油企业在加油站等零售终端建设上投入较少,没有形成零售网络格局。 


  由于历史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除了一些企业能够拿到每年十几万吨的原油指标,或与两大集团合作购买到部分原油外,大多数地炼企业的原料均以进口燃料油为主。燃料油的组分中不仅硫含量高,重金属含量也高,而且污染较大,加工燃料油的过程等于把污染留在了国内,加重了企业的环境治理成本,更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地炼企业成品油的生产成本,对社会资源也是一个巨大的浪费。为此,各界为解决地炼企业原油供应问题奔走呼吁多年,试图在提高加工技术基础上,通过原料质量提高进一步实现产品质量升级。 


  而在地炼企业眼中,淘汰落后完成自身升级并不是外界眼中的被迫之举,反而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可以说,对于淘汰和升级,地炼企业的能动性比央企更高。 


  出于对国内炼油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及自身亟须转型升级的考虑,不少地炼企业表示,即使将来获得了进口原油使用资质和原油进口资质,他们都不再准备扩大炼油产能,而是要在精深加工上寻求突破,搞油头化身高化尾、炼化精细一体化,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下游产品附加值,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利华益集团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按照“油头化身高化尾”的发展路径和“炼化精细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利华益集团提出了化工板块价值链向高端化挺进、炼油板块实现轻质化与烯烃化的发展战略,构建以炼油为基础,以C3与C4产业链条为重点,以C5及C6~C8芳烃产业链为后续梯队的石化产业新格局。 


  可喜的是,就在6月下旬该公司12万吨/年双酚A项目投料试生产。这标志着该公司在酚酮产业链的重要节点实现新的突破,迈出上承苯酚丙酮装置,对现有资源进行高附加值利用;下启聚碳酸酯装置,为进一步发展化工新材料奠定基础的重要一步。 


  “二次加工、深度精制装置以及大量的精细化工装置接过扩张炼油产能的接力棒,‘去油化’已成为不少地炼企业的战略抉择。”富海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义民充满信心地说。据王义民介绍,富海集团着重发展石化产业的化工深加工产业,实现油头化尾的特色发展之路。富海不但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还充分挖掘石化产业链的价值。炼化精细一体化在合理灵活利用石油资源、提高投资收益、降低运行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优势明显。另外,富海集团确定了化工板块高端化、尖端化的发展思路,正在加快建设有机化工和新材料高端产品项目,更加注重下游产品的开发。 


  在一些企业看来,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相比,地炼企业无论在原料来源和销售渠道方面均不占优势,未来如果还拼汽柴油生产并无太多出路,只有走差异化之路,才能真正找到突破口。 


  “山东金诚石化集团的差异化道路在山东地炼起步比较早,给大家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金诚石化在全省第一家开始搞30万吨/年的延迟焦化、20万吨/年的加氢、20万吨/年的重整、50万吨/年的烷基化装置。此后,在他们的带动下,山东的地炼企业开始搞起50万吨/年及以上规模的深加工装置,与‘两桶油’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会长刘爱英说。因为中石油、中石化是按原油加工的工艺技术一条线走下来的,加工1000万吨/年原油,上马200万吨/年催化和200万吨/年焦化装置,与原料匹配,这应该是正常的炼油工艺,是“正路子”。而地炼企业没有原油,只能买燃料油来炼,他们就直接上200万吨/年催化、180万吨/年焦化装置,等于从中间插手进去,以此发展石油化工深加工、精加工,从而拉长了产业链条,要像孔雀开屏一样发展多种产品线。 


  地炼企业正以多元化发展路径,实现产品差异化和产业的互补。比如,山东海科化工集团选择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向多元化方向转变。逐步形成以石油炼制为依托,精细化工为重点,原油加工、精细化工、氯碱化工和生物制药为一体的炼化一体化发展思路,以实现产业的互补及链条式发展。 


  “像山东玉皇化工,最近上马了世界第一套万吨级的聚甲氧基二甲醚工业化生产装置,填补了国内空白,推广应用该产品,能够显著提高柴油品质,大幅降低污染排放。如在柴油中推广添加10%~20%,平均能够减少40%~70%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刘爱英说。 


  差异化的产品也为地炼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据刘爱英介绍,玉皇化工有两套45万吨/年苯乙烯装置,目前销售1吨苯乙烯有2000多元的利润,效益非常可观。东明化工也有一套8万吨/年的苯乙烯装置,效益也很好。

 
  差异化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据了解,为了更好地加快新产品研发力度,山东省,尤其是东营市的地炼企业积极着眼于现有资源、产业基础和未来开发潜力,走“传统产业调优、主导产业调特、新兴产业调强”的路子,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提质增效。 


  “以东营市为例,利华益集团、海科化工集团设有博士后工作站,利华益集团、垦利石化集团设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神驰化工集团、富海集团等设立了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且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垦利石化集团获省级创新项目4个,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个、发明专利5个,其与日本企业合作建成投产了硫氢化钠装置,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出口韩国、日本,成为硫氢化钠国家标准的制定者之一。”解爱国对笔者说。 


  山东滨化滨阳燃化有限公司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丰富产品种类,成功应对了油价的持续走低。2014年,企业在继续做好原有的重交道路沥青产品基础上重点推出了彩色沥青、乳化沥青、防水沥青、温拌沥青等十几种改性沥青系列产品,不仅满足了客户的不同需求,还为公司增加了经济效益。面向“十三五”,滨阳公司将充分依托滨化集团在国内化工领域丰富的管理经验、技术优势,围绕现有装置,走油化结合、精细化工的道路。  


  据了解,山东希望通过整合提高行业创新能力,提出到2017年,全省地方炼化行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亿吨之内,加工量达到6000万吨,汽、柴油产量3500万吨;到2020年,全省地方炼化行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稳定在1亿吨左右,加工量达到7500万吨,汽、柴油产量4000万吨,乙烯和芳烃产量均达到100万吨,化工产品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提高到30%以上。 


政策放开,明天会更好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酝酿和积极准备,国家发改委于今年2月9日发布了《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运行[2015]253号)。该文件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赋予符合条件的原油加工企业原油进口及使用资质,对淘汰落后和优化结构,促进炼油行业市场化,扩大进口和稳增长,化解原油配置矛盾,建立依法依规的长效机制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7月23日,商务部发布《关于原油加工企业申请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有关工作的通知》。其对资质申请企业提出的要求,与国家发改委2月印发的《通知》申请要求基本一致,并在仓储物流、原油采购和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补充。 


   据了解,政策发布后,包括山东、辽宁、宁夏等省区在内的不少地炼企业积极行动起来,决定充分利用政策红利,为自己争取进口原油使用权,完成自身的升级发展。目前山东东明石化、盘锦北方沥青燃料有限公司、中化弘润已经拿到了进口原油使用权,山东垦利石化集团、利华益集团山东利津石油化工厂有限公司则通过了网上公示,东营市亚通石化有限公司和宁夏宝塔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已经进入公示程序。 


  据了解,受技术水平和资金规模等因素限制,一部分地炼企业存在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低的落后产能。这使得我国炼厂平均规模不到300万吨,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两极分化严重,难以适应炼油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不能正常获得原油,多数地炼企业主要以燃料油等为原料维持生产,不仅产品质量不易达标,且增加了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但有调查显示,也有部分地炼企业装置规模和生产技术达到较高水平,产品质量和环保、安全、能耗等也满足了相关标准。因此,国家认为有必要实事求是地统筹解决地炼原油供应问题,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优胜劣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3]83号),明确提出要积极扩大进口,本着有利于结构优化、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赋予符合质量、环保、安全及能耗等标准的原油加工企业原油进口及使用资质。国务院这一重大决策对炼油行业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现有装置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发改委为此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通过座谈、讨论、实地调研及正式行文等方式,征求了行业协会以及炼油企业比较集中的10个省份的近20家中央和地方炼油企业的意见建议。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于2015年2月9日发布了《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运行[2015]253号)。同时,为了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国家发改委将核查评估工作委托给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根据核查评估工作细则要求,申报企业自身规模要在200万吨/年及以上,具备淘汰本企业所有设计原油加工能力200万吨/年(含)以下常减压装置,淘汰兼并重组其他企业落后炼油能力,或建设储气设施等条件。 


  能够获得部分原油使用配额,地炼企业自是拍手叫好。众多地炼企业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放开部分原油使用配额,对国家、对企业、对社会都有益处,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有地炼企业负责人强调:“由于现在油价仅四五十美元一桶,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做出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而且放开的步伐应该更快一点。因为再晚两年,国际油价很有可能就涨了,毕竟是中国拿自己的钱买油。放开进口原油使用权之后,在这个价格相对低位的时候,地炼企业可以多进一些原油,把自己的油罐都存得满满的。石油资源有限,这个机会中国一定要抓住。这是给中国存油,是藏油于企。” 


  同时,放开进口原油使用权对企业也十分有利。加工原油,可以减少污染,提升油品质量。


  为获得进口原油使用资质,实现更大程度的原油购进市场化,解决炼油板块与化工板块原料不足的问题,利华益集团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淘汰了一套250万吨/年炼油加工装置,进一步增强了装置的匹配性,并通过了进口原油使用资质现场核查评估,网上公示结束后每年将获得350万吨的进口原油。他们做到了以获取进口原油使用资质为契机,严格落实淘汰落后装置。


  更多的企业认为,进口原油使用资质放宽后,一方面地炼企业的原料选择范围宽了,渠道更多了,下一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产品结构调整的灵活度变大了;另一方面是地炼企业有了正规的名分,可以与中石油、中石化、中国海油一起得到公平对待。 


  垦利石化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从国家开始提出赋予符合标准企业进口原油使用资质,距今已经快3年了,这次听到放开的消息我们非常高兴,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由于这项政策对企业非常有利,所以对于推进这件事,我们的需求也很迫切。垦利材料的申报工作着手得比较早,目前已经通过了网上公示。”


  东营华联石化有限公司工程师王福胜告诉笔者,用油政策的放开,既有象征意义,又有实际意义。象征意义在于地炼企业的身份得到了认可,将有利于今后地炼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实际意义在于地炼企业可以生产出更好品质的油品。目前我国对油品升级的要求高于国外,对地炼企业而言,要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必须提高油源质量和技术设备水平。


  据东营市发改委副主任解爱国介绍,各地炼企业正利用申报进口原油使用资质的有利时机,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各项管理体系。针对以往重生产效益、轻基础管理,重设施建设、轻建章建制的状况,各企业对各环节重新进行了梳理,对不完备的各项手续进一步完善。东营市市政府则组织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特事特办,依据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处理,帮助和指导企业进一步规范完善;在生产、运营、节能、环保、安全、消防、质量等各环节完善制度,严格执行责任制,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对能够申请认证的能耗、环境、安全、消防、质量等管理体系,组织有条件的企业进行申报,积极获取认证,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


  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中,也有企业对现有的核查评估实施方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富海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义民表示,现阶段我国的油气进出口政策在进出口主体审批、配额管理方面管得过死,束缚了民营油气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民营油气企业炼能利用率低、化工下游发展缓慢、国外油气资源利用政策壁垒限制、产成品销售渠道单一、国内恶性竞争等发展困境。他因此建议,可实行配额当年循环使用,具备配额企业间可相互使用,对赋予使用配额企业配给进口配额,同时放开成品油出口配额。


  与此同时,一些地炼企业也向笔者表达了一些他们对国家石化产业政策的建议。 


  一是希望国家重点做好能源布局规划、能源战略和商业储备管理,消费结构政策引导和环保、安全、能耗、质量等方面法律及制度标准的制定和监督,其他的都交给市场。


  二是现行油气价格形成机制虽然挂钩国际市场的油气价格变动,但操作不透明,已无法真正反映国内油气生产成本、市场供需、质量差异、税收成本等因素的变化,政策导向、企业利益等非市场因素成为影响价格制定的主要因素。建议价格制定交由市场去完成,政府在价格管理中应重点做好限制恶性竞争等不规范竞争行为,并通过石油战略储备的增减来影响价格。


  三是消费税征税环节下移到零售环节,同时调整为价外税。目前征税制度使得地方炼油企业资金占用成本过高,在消费税抵扣前占用了企业的资金,增加了企业资金压力。 


  四是加大石油商业储备的政策支持和对冲市场的建立,希望国家在融资、进口配额、税费减免、国内贸易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快国内原油期货市场的建设,丰富对冲渠道,实现有效的库存风险管理。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579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993.html

Like (0)
Previous 2022-04-20
Next 2022-04-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