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
新基建的核心是什么,化工行业如何借力新基建,真正的5G工厂长什么样,产业互联网该如何构建……
这一系列化工企业关注的问题,在11月22日于湖北省枝江市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化工行业智能制造发展论坛上,得到清晰的解答。
论坛由中国化工报社主办,宜昌姚家港化工园承办,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湖北公司、北京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协办。论坛聚焦“发力新基建 赋能产业链”的主题,业内专家与企业家共同探讨了新基建加持下的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之路。
枝江市委副书记、市长余峰发表致辞,化工产业是枝江的核心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0%。枝江市持续深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推动化工行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姚家港化工园荣获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创建)单位,三宁化工建成全国首批5G+智能工厂。
中国电信湖北分公司副总经理杨才正致辞时表示,工业是立国之本、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实现工业数字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既是全球发展趋势,更是国家战略。中国电信基于客户需求,在业内率先提出的“网是基础、云为核心、网随云动、云网一体”的云网融合战略,为工业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云网融合基座。
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万清介绍了公司自2014年开始的信息化转型之旅。几年来,三宁公司依靠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加大转型发展力度,实现产业链延伸。他表示,由5G网络引发的一系列整合创新应用和变革,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公司与电信合作积极推进5G+智能工厂建设,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泛在感知条件下的信息化制造。目前新建的乙二醇工厂已实现了5G信号全覆盖。
北京两化融合服务联盟理事长闫同柱发表了《新基建核心是重构产业基础设施》的主题演讲,提出了新基建本质是为了满足产业发展的各项基本需求而实施的公共设施,也就是新的产业基础设施,主要是打造产业的数字化底座,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与传统基建针对的人流、物流不同,新基建更多针对的是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5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来构建新产业基础设施等。
石油和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智库副秘书长关世太梳理总结了化工行业“十三五”在智能制造方面取得的成就,介绍了化工行业智能制造“十四五”专项规划思路,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石油和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企业初步实现智能化转型,有条件、有基础的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进展明显,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取得新成果,逐步形成行业智能制造协同发展体系。
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推进办公室主任杨文华介绍了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转型实践,公司通过1115智能工厂建设战略方案,即建设一个中心、搭建两个平台、强化五大基础,全面推进智能工厂建设。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何林在演讲时表示,后疫情时代,数字化转型时不我待,新冠疫情加速了数字化进程。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了工业数字化的重要性,这一变革体现了能源与自动化、云端到终端、设计与运营、分散与集成的“四维融合”趋势。何林从工业互联网架构“EcoStruxure”和“数字孪生”技术出发,诠释了“绿色智能制造”理念。通过互联互通产品、边缘控制与应用分析服务三层架构的有机整合,运用信息技术、运营技术、数据技术、能源技术和通讯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生产和运营的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绿色化和网络化。
中国电信数字平台专家组成员张晴宇从运营商的角度介绍了5G如何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他提出,5G将成为社会信息流淌的主动脉、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和数字社会建设的新基石,其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信息通信行业范畴。
华为中国区5G创新部部长邱真表示,对化工企业而言,安全、高效、绿色发展是三大基石。在这三方面,5G的价值正在凸显。5G+AI机器视觉可以将安全的事后应急处理转化为事前的安全风险识别和预防,5G自动/远程巡检降低了人工成本和风险系数、实现排污监控,5G数据采集降低管线成本和施工难度,5G+AI分析提升生产效率及应急预测能力。借助5G技术,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有了新技术抓手。
中国两化融合创新应用联盟副理事长宋跃武为大家解读了化工企业的智能制造能力建立之道,阐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的融合关系,为代表呈现了化工企业重点能力领域的智能化演进路线等。
中国化工报社副总编辑孟晶系统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化工行业领军企业在推进数字化上的最新实践。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数字化创新,正在成为国内外数字化转型领军企业的最新方向。其中,国内企业更加侧重于解决当前面临的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痛点、痒点问题,并逐渐开始将数字化业务从生产端向管理端延伸,企业内部不同业务单元协同、不同流程间协同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正在成为企业数字化业务的着力点。跨国公司在数字化业务方面,更加注重未来竞争力的培养与提升客户体验上,比如采用量子技术等前沿科学进行数字化研发。
清华大学教授袁志宏发表演讲时表示,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是未来化工企业的必由之路,其关键是要实现生产工艺优化和全流程整体运行优化。全流程整体优化需要充分挖掘运行大数据指导原料采购、经营决策、计划调度、工艺参数选择、全流程优化控制实现一体化集成优化。
上海华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产品部经理谢祥表示,如何有效进行生产安环管控,是诸多业内企业所关注的问题。信息化是解决这些难题的有效手段。在华谊集团钦州基地、江苏联力公司等项目中先后践行落实了一体化平台的管理思路。目前华谊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是基于“一体化平台+APP”的模式,APP(微服务)是华谊信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炼的内含大量最佳实践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论。这些微服务兼具标准化与开放性特征,可按需配置成不同的解决方案。
阿里云数字产业发展部化工行业资深架构师刘苗介绍了阿里云在化工行业数字化的实践与经验。阿里云推出的智能工厂互联网平台模式解决了从公司内部到供应商、渠道商以及开发者之间的全产业链协同的问题,运用工业大脑智能分析,阿里云帮助轮胎、磷化工以及聚酯生产企业实现了提质降本增效。
东岳集团CIO胡强表示,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内部管理,东岳集团以“装置自动化、管控信息化、运行智能化、集成高效化”为目标,对标先进企业,以智能信息化为核心推进了一场管理的革命。装置控制方面,不断强化基础,大幅提高装置仪表的自控率与平稳率,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节能降耗;生产运营方面,以信息系统为基础,培养预知保养观念,践行安环防控理念,提高生产管理效率;经营管理方面,多业务系统集成,将财务业务一体化,提升业务管理水平,实现全过程管控。通过持续升级改造,公司生产装置的自控率由50%左右提升到98%以上,平稳率由60%左右提升到97%以上,操作工手动操作量下降95%以上,单位能耗平均下降13%。
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及设备管理部副经理肖正君介绍,天原集团从2002年开始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十几年来通过一步一步夯实基础,信息化从平台统一化、数据统一化的基础性“两化”发展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并不断深入,建立符合天原集团发展实际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全员信息化意识在持续加强,信息化应用水平在逐步提升。
如今,信息化已覆盖至集团范围所有分(子)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生产过程控制、日常基础性业务和各专业管理领域,保障了在任何时候都能在全集团范围形成高度的业务协同联动、管理协同联动、生产协同和信息共享。
数字化已成为实现公司精细经营管理模式和承载天原文化的有效工具和重要载体,不断助推公司的创新改革和转型发展,为“十四五”公司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圆桌论坛
论坛结束后,与会代表到湖北三宁5G智能工厂进行了实地考察观摩。
代表在三宁公司新建成的5G工厂考察
(转公众号“中国化工报”)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1397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2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