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4月21日在《中国化工报》头版刊发
提起国际化大都市,不少人脑海中第一个闪现的就是“上海”。说到国内化工园区,很多圈内人也首先会想到在杭州湾北岸全球500强扎堆的上海化学工业区。
3月8日,2021中国化工报社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发展调研组来到上海化工区,探寻“上海答卷”的与众不同。
三个维度 实现理念引领
25年前围海造地,20年前启动全面建设,如今在全国园区30强中利润总额第一、销售利润率第一,这就是上海化工区。
“我们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区域发展战略,在长三角一体化、高端化、绿色化、循环化、智能化发展中坚守初心,发挥排头兵和先行者作用。”在与调研组的座谈中,上海化工区管委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余亮茹这样概括上海化工区的定位。
谈及身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化工区与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发展的关系,余亮茹概括为“三个维度”。
第一个是地域维度。上海化工区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经历了从市域到区域,再到流域的过程。纵观上海化工行业发展史,从市区分散、低水平的化工厂迁离天山、桃浦,到国家投资的大型石化企业集聚吴泾、高桥、金山,再到上海化工区开发建设的决策布局,这是从市域角度对大江大河的保护。近年来,上海化工区输出管廊管理经验,倡议长三角一体化园区联盟等,就是对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区域性合作的贡献。
第二个是观念维度。上海化工区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经历了从系统观到整体观再到全局观的过程。一方面,上海化工区围绕大局,积极落实国家战略部署,主动承接上海整座城市化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任;另一方面,凭借高起点的发展及高标准的生态环境要求,上海化工区积极与重庆、湖北、江苏等地园区开展互动交流,在长三角化工产业集群建设及长江沿线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风向标”作用,为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奉献智慧。
第三个是动力维度。上海化工企业从市区来到郊区,产业布局从频河临江到面向大海,是一个从不够自觉到有点自觉,再到高度自觉的过程。上海化工区在开发初期,把一体化发展做为创新的起点,把代表石化行业参与国际竞争作为奋进的目标,坚持不懈走高端、安全、绿色、创新、融合发展之路,目前已成为高水平的国家级专业开发区,为推进园区化过程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注脚。
五个理念 实现规划引领
上海化工区不仅是全国首个石化产业园区,更是开创性提出“五个一体化”(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生态保护、管理服务)开发理念的化工园区。
“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现,‘五个一体化’的表述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余亮茹表示,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五个一体化”从单纯的环境保护变成把安全与环保综合考虑,再变成针对生态体系的保护性措施。
在自然资源与经济效益之间寻找平衡,将发展化工对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形成可持续、循环化的体系,是上海化工区的终极目标。20年多来园区开发对鸟类的迁徙无影响,就是对这一理念和追求的最好诠释;与上海交大海洋中心合作研究滩涂冲刷对高价值鱼类生长的影响等,是对这一理念和追求的不断深化。
区域联动 交出“上海答卷”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把自身开发建设的成果、经验、资源向周边产业区块分享辐射,是上海化工区提交的“上海答卷”的重要章节,也是调研组感受到的最与众不同之处。
调研中,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扬州化工产业园区等园区曾多次提到长三角化工园区一体化发展联盟。其实,2019年由上海化工区牵头成立的这个区域性联盟,不仅使安全、绿色、创新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常态化,也让成员获益良多。
“五个一体化”中“物流传输一体化”的代表——上海化学工业区公共管廊有限公司,是国家标准《GBT 36762-2018 化工园区公共管廊管理规程》的参与者和制订者,为园区企业总长超过570千米的各类化学品管道提供管廊输送业务。他们最早一步迈出了流域合作的步伐,在国内园区输出管理服务达20家以上。比如,他们与武汉化学工业区合资建设公共管廊,在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的管廊企业开展人员派驻服务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共管廊运维管理系统正在守护长江流域不少化工园区的化工物料传输“大动脉”。
展望“十四五”,余亮茹表示,上海化工区将围绕“支撑城市发展,拓展智能制造,坚持绿色循环,带动辐射周边,满足社会需求”思路,在国内大循环中发挥好支撑点作用,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
初心相传,使命在肩。余亮茹最后表示,上海化工区将在融入、接轨、引领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发展上再加码,当好化工园区绿色发展的标杆和头雁,全力书写好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上海答卷”。
(转“化工号”)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2279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2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