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丨与本刊编委、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马鸣探索——炼化行业创新发展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马鸣答记者问:

探索——炼化行业创新发展

  如今的大炼化领域,已悄然兴起新一轮“转型”风潮。不知从何时开始,包括恒力石化、荣盛石化、东方盛虹等企业在内的民营大炼化“排头兵”纷纷开始抢滩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大炼化企业的转型升级,具备哪些优势?面临哪些瓶颈?科研领域对于炼化行业转型发展又能提供哪些技术支撑?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马鸣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如何看待我国炼化行业当前的发展形势?大炼化企业转型具备哪些优势?

马鸣:炼化企业的转型,是整个行业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要求。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高端化学品、高端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炼化企业向下游转型,生产一些高端化学品、高端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这是我们石化行业必须要解决的必答题。大炼化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大的优势,是炼化一体化的优势。有别于把炼厂和化工厂简单叠加的
“第一代炼化一体化”,现在我们所建设的大炼化基本上都是“深度炼化一体化”。所谓的深度是指整个流程从炼油到化工,再向细分材料领域方向发展,实现了向产业链终端延长,实现了工厂流程和总体布局的整体化和最优化;此外从炼油装置和化工装置本身资源的共享上,能做到物料平衡,物尽其用,如能源的匹配利用、产品的灵活配置等。这种优势使得大炼化企业在未来进行转型时,不管从工艺还是从能源方面,都可以实现互相匹配。

记者:您认为当前炼化行业转型升级还存在哪些“瓶颈”?
马鸣:我想主要还是面临四大问题。一是产能过剩问题,包括结构性过剩和绝对产能过剩两个方面。从炼油来看,目前柴油产能过剩,但汽油产能仍存在短缺情况,高端航空煤油更是明显短缺;从化工来看,大宗原材料明显过剩,但高端材料仍存在“卡脖子”问题,部分材料完全依赖进口。二是原始创新能力薄弱,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能力欠缺。炼化行业大多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条路,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反映出炼化行业基础研究不够的“短板”。虽然能通过“跟着学”把东西造出来,但深入到理论研究上的能力明显不足。未来行业应当重点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切实提升炼化企业原始创新能力。 三是能源利用效率低。能耗高必然带来污染重的问题,反映了行业仍处在粗放性发展阶段,并不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四是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增强能够大大提升企业生产效率、资源集约化水平,并加强企业安全环保方面的可控性。因此业界正在大力提倡工厂智能化建设和改造。

记者:您如何定义炼化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词?如何预测炼化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马鸣:炼化行业转型目标离不开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这些关键词。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就可以探索具体的转型路径。一是资源利用上,进一步“少油多化”是必然的趋势。随着能源革命和电气革命的推进,未来对传统油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少,能源型产品越来越少,而化工材料产品越来越多。二是原料多元化趋势凸显。现在的化工产品原料主要是石脑油,但是目前技术趋势是直接从原油裂解生产化学品。去年11月,由我们北化院重点攻关的“轻质原油裂解制乙烯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项目试验成功,这项技术可以直接将原油转化为乙烯、丙烯等化学品,大幅增加乙烯、丙烯和轻芳烃等高价值化学品产量,同时显著降低综合能耗和碳排放。此外,生物质材料、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以及现在比较前沿的技术如甲烷直接制烯烃,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等前沿技术,都是未来原料多元化趋势下的重点发展领域。三是产品高端化。包括特种橡胶、合成材料、工程塑料、高端膜材料、可降解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及电子化学品等,这些都是我们目前的“卡脖子”产品。

记者:您刚刚谈到炼化企业转型的方向和目标,如低碳、循环等等。北化院在这些方面布局了哪些前沿技术?
马鸣:北化院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布局氢能领域,同时大力开发可降解材料及废旧塑料资源化利用技术。致力于为行业贡献绿色、低碳及可循环的前沿技术。在氢能领域,北化院针对氢气本身的存储与纯化,布局相关战略。储氢瓶的制备原料是一种高端化工材料,这是北化院一个重点研发方向;同时,北化院利用已有的低温甲烷化技术,去除氢气中含有的一氧化碳杂质,大幅提升氢气纯度。此外,在氢燃料电池领域,北化院开发了氢燃料电池的关键原材料—耐高温质子膜。此外,还开发了一系列阴离子电极材料。在可降解材料方面,北化院目前基本实现了PBST技术的产业化。2021年,北化院和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的6万吨/PBST生产装置工艺包等接连通过审查。这标志中国石化形成了生物可降解材料领域从原料、聚合工艺、材料加工应用到分析表征的完整技术研发链和价值链。在废旧塑料利用方面,北化院专门成立了“废旧高分子材料资源化利用团队”,针对废旧的高分子材料,进行物理回收和化学回收。物理回收行业已经做了很多年,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化学回收,能够将废旧塑料从高分子变回单体,真正实现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北化院研发的微波裂解技术,利用一种特殊的碳载体,能够在微波下将温度提升至1000℃,将废旧高分子材料裂解成单体。目前小试已取得成功。在加工工艺方面,我们也有一些好的技术。比如固相拉伸技术,这是一种新型加工技术,如果把普通的聚丙烯通过固相拉伸,它的强度就会提高很多倍。现在市面上一些高端行李箱,又轻薄又结实,就是用经过固相拉伸技术处理过的聚丙烯材料做成的。运用这个技术,我们还能把合成树脂做成人造木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取得突破,实现量产。

记者:我们了解到,近年来北化院在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连续获得中国石化科技进步特等奖。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领域?
马鸣:北化院连续两年获得中国石化科技进步特等奖。2020年,由北化院牵头攻关的“功能性高分子膜材料关键技术”获得当年中国石化科技进步特等奖。该项目历经3年持续攻关,开发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或填补国内空白的功能膜材料。形成了可控冷凝态高性能聚乙烯制备技术、TPVA制备技术、EVOH制备技术、水处理膜技术、BOPE专用树脂制备技术等5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这一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不仅促进了我国功能膜材料的高质量发展,也推动了我国电器、包装、水处理、新能源、农业、日化、建筑等相关的制造业的升级,同时也为以后打开国际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撑。2021年,由北化院牵头攻关的“绿色环保汽车轻量化材料技术”再度荣膺中国石化科学进步特等奖。该项目聚焦基础聚合物、复合材料和汽车制件等,高效开发了汽车轻量化非金属材料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项目申请发明专利102件,形成专有技术3项,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我国汽车轻量化非金属材料技术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您对大炼化企业未来的转型方向有什么样的建议?在创新方面企业与科研院所是否应进一步加强合作?

马鸣:大炼化企业按照自身不同的发展情况,选择的转型方向也不尽相同。像盛虹、恒力等企业,其转型方向是芳烃产业链,未来可能开发一些高性能纤维方面的产品;还有一些企业是向烯烃产业链方向转型。总体来说,是要围绕着主营业务向下游拓展,思考如何围绕产业链末端开发高端产品。在创新方面,科研院所不能闭门造车,得了解企业的需求。比如中石化一直在推行10条龙攻关机制,运行得很好。具体来说,就是在研发成果要产业化的时候,我们把企业应用用户、设计单位、研发单位,甚至在我们下游产品出来以后,将下游的销售整合成一个大的团队。这也是一个运行了10多年的具备独特优势的管理方式,这样就能够把下游企业和研究院很好的衔接起来,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现在国家层面也非常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也在做顶层设计,随着这些制度建设不断推进,相信未来企业和科研院所会结合得更加紧密,会形成更长期、更稳定的合作关系。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StA97OcIg_qH0DtBg6FhA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3017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2796.html

Like (0)
Previous 2022-04-20
Next 2022-04-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