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功亏一篑的大乙烯计划!

“十三五”期间,国内乙烯领域空前开放,除一直居垄断地位的央企外,民企、外企,一方不少地都参与了大乙烯项目,一批单套达到百万吨级的乙烯项目陆续从规划变为现实,令中国乙烯产能出现大跃进。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统计,预计到2025年,国内乙烯当量自给率将从2019年的49%提高到70%左右,丙烯、对二甲苯、乙二醇等产能甚至将超过当量需求,大部分石化产品产能将出现过剩。如此密集地上马乙烯项目,估计全世界也难找出第二个国家。

可谁又能想到,直到1976年,中国国内才有了第一套引进美国鲁姆斯公司工艺包、日本东洋工程公司总承包的30万吨/年乙烯装置。1994年,北京市好不容易才建成一个产能11.5万吨的乙烯工程,宝贝似的,冠名东方,结果1997年一把火,成为鸡肋。改革开放以后,国内有两次功亏一篑的大乙烯计划,一次的主角是外资(台资),一次的主角是民企。

夭折的“海沧计划”

​两次功亏一篑的大乙烯计划!

台湾台塑集团创始人  王永庆

上世纪80年代末,有台塑大王之称的台湾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秘密访问大陆,对大陆领导人表达了有意投入70亿美元在内地搞一个超大石化工程,计划投产后年炼油能力达到1000万吨,年产乙烯70万吨等。那个时候,年产30吨的乙烯在大陆就叫作大乙烯,年产70万吨的乙烯项目,听说过没见过。大陆领导人立即推荐了广东惠州、福建厦门和湄州湾等地供王永庆选择。最终,王永庆选择了福建厦门的海沧区作为建厂地址。邓小平拍板决定,拿出1万公顷的海沧土地,并准备5000公顷的漳州土地,将两块土地合起来成立特区让王永庆的大乙烯项目落户。大陆把王永庆拟投资的大乙烯项目先是命名为“1130工程”,后改为“901工程”,前者是纪念王永庆1989年11月30日首访大陆;后者则纪念该投资计划在1990年1月开始商谈。而业内人士更愿意称之为“海沧计划”。1992年11月6日,大陆官方与王永庆就“海沧计划”正式达成共识,就准备择日签署文件了。

“海沧计划”虽然一直处于保密状态,但风声仍在大陆石油化工领域不胫而走,让大陆同业异常兴奋。那时候由于条块分割,原化工部手里连一个十几万吨的小乙烯都没有。化工部下属的十几支化工施工队伍正面临僧多粥少没项目干的局面,一听说“海沧计划”是个70万吨的大乙烯,这么个大肥活儿,光靠“两桶油”的施工队伍肯定吃下下来呀!当时代表化工部与王永庆接洽的是化工部基建局(也叫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即现在的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局长每次开会回来都兴奋不已,向部下详详细细描绘那个台湾老头王永庆,连他几个老婆在公司如何分工都搞清楚了。开年会时,施工经理们讨论内容总往“海沧计划”跑,你应该分哪块他合适分哪块。局长眼睛一瞪:“八字还没一撇你们就争,到时候谁给我拉了后腿别来求饶哈!”

但王永庆的“海沧计划”却触动了两岸政治敏感神经。当时台湾当局扬言,如果王永庆与大陆签署“海沧计划”,那么将停止台塑集团股票交易、冻结台塑集团的资金往来、限制台塑高层人员出境。王永庆顶到最后还是无奈退让。轰动一时的“海沧计划”最终夭折。



在国内大乙烯发展史上,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一说,因为它同样成了当时国内乙烯界的最大新闻,那就是第一家民营企业的涉足。

民企的跃跃欲试

​两次功亏一篑的大乙烯计划!

实德原董事长 徐明

即使是改革开放后,国内乙烯行业依然受到严格的政策限制。2004年的外商产业投资政策明文规定外资不得运营炼油厂;2007年外商产业投资政策虽规定外资可参与乙烯项目投资,但须中方控股。直到2011年的外商产业投资政策才悄然删掉了这些限制。民营企业的待遇也同样,虽然并没有明文规定拒绝民营企业进入乙烯行业,但玻璃门照样打不开。在这个过程中,也不乏有跃跃欲试的民营企业,这家民营企业就是大连实德集团。

2004年7月,大连实德集团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的项目建议书是这样计划的:实德集团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合资建设一个上下游一体化项目。项目包括一套年产800万吨(中咨公司评估后建议改为1000万吨)炼油装置和一套年产130万吨(中咨公司评估后建议改为100万吨)乙烯装置,油源由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提供。项目总投资约416亿人民币,约合50亿美元。项目选址在大连旅顺的双岛湾大甸子村。   

如果这个项目得到批准,它将雄踞国内当时最大乙烯装置的地位。

消息一经披露,立刻引起一片惊叹。在许多人印象中,虽然当时实德集团如日中天,但也只是与大连足球联系在一起罢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国内最大的乙烯装置扯到一起。再说,乙烯是国内垄断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其原油配给和主要产品销售全部掌握在两大集团手中。当时国内18套乙烯装置除辽宁盘锦乙烯工业公司(地方国企)的一套外,其它均属两大集团所有。这样一个国有企业独步天下的领域,怎么竟有一个民营企业要进来掺和?当年年初刚刚上任的辽宁省省长张文岳第一次听到汇报,马上就问了一串:你们油从哪来?资金从哪来?产品怎么销?

说起来,实德集团与炼化有关系——它是搞塑钢门窗起家的,当时拥有50万吨聚氯乙烯加工能力,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目标是世界第一。当这个目标确定时,另一个目标也同时确定,那就是要搞个属于自己的大乙烯。有了大乙烯,才能自己掌控产品质量和价格,才具有实现塑料制品世界第一的资本。为此,大连实德集团历经数载,先后几易方案。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之前,他们制订了和沙特合资生产聚氯乙烯的计划,即进口乙烯进行聚氯乙烯加工。

但这个计划被国家发改委否了,又是外资又是民企,没门。之后,实德集团又打起了振兴东北牌:通过对地方国企辽宁盘锦乙烯工业公司的改造,把其当时拥有的年产18万吨乙烯生产规模扩展到40万吨,原油仍由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供应。这个项目倒是获得了国务院批准,被列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新企业连名字都起好了,叫渤海石化有限公司。但这个项目后来却难以推进,问题是盘锦乙烯公司债务太高,要合作得先帮它还债。实德集团一个民营企业又怎会愿意?项目最终还是纸上谈兵。但实德集团雄心不减,经过两年的准备,索性正式提出建设一个国内最大乙烯装置的新方案。

在新方案准备过程中,实德集团学乖了。他们每走一步,都向有关领导做汇报并不断邀请一批批国务院有关领导前去视察,居然得到了这些领导的表态支持。再加上放开上游炼化领域和振兴东北两面改革大旗遥相呼应,实德集团的新方案获批居然万事俱备。可就在媒体热炒的时候,实德集团却悄悄地低调起来。原来,这个方案又遇到了困难。

国家发改委的意见是,大连已经有两个炼化基地,一个是中石油大连石油化工公司1000万吨/年炼油、60万吨/年乙烯,一个是有中石油大股份的合资企业大连西太平洋石化有限公司800万吨炼油装置,而且都在改扩建。如果实德集团再上大乙烯,大连的炼油、乙烯能力太集中。你们3家商量去吧,反正最后只能批两套乙烯。中石油马上表态,我的油、我的销售渠道都不可能给外人,我在东北的几个基地都等着改扩建呢。不仅如此,中石油很快调整了乙烯装置在东北的布点,决定计划外在大连再上一套乙烯装置。这样一来,实德集团的计划就显得底气不足。

还有一个问题也令实德集团始料未及:他们的项目选址在旅顺西北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双岛湾镇大甸子村。那里两面环海,海岸线长近10公里,是个天然良港。但那里因有一个著名的蛇岛被国务院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如果把自然保护区改为工业园区,实德集团将面临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

在现实面前,热度极高的“民营企业实德集团进军国内最大乙烯项目”的新闻渐渐冷却。2012年,因涉薄熙来案,实德集团董事长徐明入狱并死于狱中。实德集团,这个差点就拿下国内最大乙烯装置的民营企业,从此不知所踪。

无论是台塑集团还是实德集团,在冲击国内最大乙烯项目面前,都功亏一篑。

​两次功亏一篑的大乙烯计划!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

国内真正的大乙烯热始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2004年5月,在第十三届乙烯年会上,除西藏、青海等少数省区外,各省都提出了年产60万吨以上的大乙烯项目计划,辽宁一省就有四五套新乙烯装置计划。这些出自条条(两大集团)、块块(省市自治区)的乙烯项目,个个都是由省市一二把手和企业总经理亲自出面游说。当年报到国家发改委等待核准的乙烯项目产能总计已达900万吨,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乙烯年产量也只有600万吨。同时,这些乙烯项目的原油无一不是靠进口解决,由此也不断拉升了我国原油的进口依赖度。

当时有许多业内人士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大乙烯大跃进的担忧:都说是为了摆脱乙烯进口,但乙烯独立了,原油就更不独立了。万一有一天用进口油生产的乙烯过剩了,是喜是悲?

伴着这样的担忧,中国的大乙烯走过了十几年快速发展期。当年年产70万吨乙烯的“海沧计划”放到现在已是小菜一碟,当年年产100万吨的“实德计划”现已遍地开花。

只是,当年令业内人士担忧的问题,也来了。

………………………………………….

本文系石化产业观察官微订阅号独家发布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观察》杂志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1298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1141.html

Like (0)
Previous 2022-04-20
Next 2022-04-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