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万夫
2015年“五一”节前夕,吉林石化总经理、党委书记孙树祯从北京开完全国劳模大会载誉归来,等待他的第一件事情是大检修,他参加的第一个会议也是大检修。
下了飞机进会场。仆仆风尘的孙树祯总经理对他的员工语重心长地强调:“这是今年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能否安全优质地完成检修任务,关系到主体装置的本质安全水平和创效能力,关系到未来几年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工作,对进一步改善公司运行质量、提升整体盈利水平意义重大。希望通过“打造检修精品工程,为全面完成管理增效任务,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孙树祯的这一席话,是对“吉化大检修”意义完整而简捷的阐述。有60年历史的吉林石化,自开工投产以来,化工装置的“预防性”检修一直是保增长、保安全、保装置设备始终以最好状态为生产出力“无可替代”的手段。
大检修 赋予化工装置新生命
作为石油化工企业,吉林石化具有连续化、大生产的特点,厂与厂、车间与车间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上下游。一个工厂,一套装置,甚至一台设备出了问题,都可能带来全局、全公司的连锁反应。因此,禁于未发,在充分作好计划准备、立项准备、方案准备、材料准备以及劳动力准备的情况下,在规定时间内,用集中优势兵力的办法,对全区设备进行预防性检修成为科学管理的重要举措。
根据性质与内容,检修有小、中、大之分。根据停车范围,“大检修”又分为单体设备大检修,系统(装置)大检修和全公司 (全厂)大检修。
号称新中国化工长子的吉林石化,建成投产以后,建立健全了一套比较适用的设备管理办法。但由于受到错误思潮影响,设备管理经历过两次挫折。一次是“大跃进”年代,奔高指标,加大负荷,高限操作,设备状况恶化,产能下滑。第二次是“文革十年”,只要产量,不顾设备,计划检修被当作“框框”批判,随便打乱检修计划,缩短检修工期,“大修变中修,中修变小修,小修变抢修”,设备千疮百孔,带病运转,“杀鸡取蛋”,造成了消耗高、质量差、产能低、事故多的严重后果。
1976年,化肥厂发生“垮塔”事故32起。12台压缩机,台台基础下沉,24个机身23个有裂纹;铜洗没有一台完好设备;合成设备完好率也只有28%。油水成河,氨味呛人。被称为“动脉血管”的水洗10号中压管线,直径500mm,常压30kg,常年失修,严重剥损,1976年大检修,原计划“5天5夜”,后来被改为“3天3夜”,“大修”变“抢修”,开车试压时,60米长的10号线稀淌哗漏,不得不又集中20多台电焊机突击堵漏。焊缝密集,应力错乱,回水带着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四处漫延,检修刚完,又开始带病运行。
电石厂到钢材厂有条2500米的输渣管线,9年没有检修,沉淀和挂结的电石渣把直径219mm的管子,堵得只剩茶杯口大的缝隙。
“三楼满地油,一楼任水流,跑冒到处有,人人都发愁”的染料厂7、8号车间盐酸回收岗位跑盐酸气,一次熏死56棵大杨树。
1976年,同历史最好水平比,吉化产值减少12.4%,利润减少29.1%。
1977年大检修,历时 9天,下达了3211项任务,但积重难返,吉化全部设备完好率只有43%,主要设备完好率35.1%,静密封点泄漏率15.6‰。这一年,吉化发生大小事故2317起,重大事故84起,着火爆炸事故4起。国家考核企业的八大经济技术指标一项也没完成。
装置设备不出力,也无法出力,是制约吉化生产的首要问题、瓶颈问题。
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如果再不抓紧目前这个难得的宝贵时机,全力以赴地、千方百计地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这一代人就对不起国家、民族,对不起革命先烈和子孙后代。
调整后的领导班子带领吉化人“跑步学大庆”,在强调处理好“生产与检修,检修与维修,专管与群管,人与设备”关系的同时,扎扎实实开展以提高设备完好率,降低泄漏率,降低消耗,减少事故,实现文明生产为主要内容的4次设备整顿大会战,消除各种设备缺欠30多万处。
吉化大检修作为一项“人、财、物”高度集中、“点、线、面”密切关联的系统工程,历来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工作程序和质量标准。
1978年吉化党委提前半年发出《关于认真做好1978年大检修准备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优质、高效、安全、文明、节约”的指导方针。8月22日下午1:30,化肥厂合成气停车,年度大检修开始。经历3天3夜,完成检修项目5205个,检修设备622台,管道11240米。当年,公司全部设备完好率上升到89.2%,主要设备完好率上升到86.6%,静密封点泄漏率下降到2.12‰。
1978年,大检修8月25日结束,8月31日,化工部孙敬文部长亲自带领兰化、南化、北京石化、山东胜利石化、岳阳石化等8个先进企业120位领导、专家对吉化进行了为期半个多月的大检查、大帮促,吉化人做出了“衣帽整齐,昂首阔步,硬梆梆地进入大庆式企业”的承诺。
1979年大检修历时8天,完成检修项目6816个,修复和更新设备896台,管线23150米,全区生产装置焕然一新,吉化全部设备完好率达到93.9%,主要设备完好率92.9%,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而此时,恰好吉化甩掉了落后帽子,被吉林省委、省政府和化工部命名为大庆式企业,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先进企业”。吉化以自身的良好状态,抓住战略机遇期,一直向好,赢在了改革开放的转折点上、起跑线上。
1981年大检修,从8月20日开始,到8月26日结束,历时5天14小时,完成6335个项目,检修设备2093台、管道8285米。
与此同时,历时8天的化工部创无泄漏工厂现场会8月18日在吉化召开,全国53家企业,130名领导、专家深入大检修现场,交流经验,帮促吉化。
随着无泄漏车间、无泄漏工段、无泄漏管廊的出现,1979年电石厂第一个达标,成为无泄漏工厂。1982年,15个生产厂中8个创成无泄漏。吉化设备完好率上升到96%,静密封点泄漏率0.3‰以下。1985年全国化工系统评出11个优秀设备管理奖,吉化所属生产企业占7个,吉化公司被评为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
从1957建成投产,到1997年,“一年一度”的吉化大检修雷打不动地实行了整整40年。
大检修 吉化人记忆中的盛事
大时代,大背景,大环境,再加上生产力水平、生活水平因素,吉化“大检修”必然是对队伍作风、员工素质的“大检阅”,必然成为强化基础工作的“大会战”,成为展示管理水平的“大舞台”,成为吉化人记忆中的盛事。
每年一次的吉化大检修,一般安排在气温最高、化工生产“淡季”的8月份。公司、厂设两级大检修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检修指挥、宣传报道、物资供应、安全保卫、后勤服务、竞赛评比等若干专业组。
大检修准备工作的“通知”,春节过后三月份以公司“文件”的形式发出。检修项目、物资供应、劳动力调配、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反复落实,“两图三表”上墙,任务落实到车间、科室,甚至班组、个人。
检修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三定”:定项目、定时间、定人员;“五落实”思想工作落实、组织工作落实、物资供应落实、检修任务落实、施工和停开车方案落实。“检修计划”要求“准、清、全”,即项目要搞准,材料要摸清,图纸要齐全。对大检修的参加单位提出“七落实”“三运到”,即检修项目、技术措施、机具、工具、劳动组织、设备材料、思想政治工作等要落实,检修用机具工具、零部件、材料设备要运到现场。
化肥厂历来是吉化大检修的主战场,大检修的起止时间,也以化肥厂停车置换、开车出氨为标志。化肥厂大检修指挥部临时搭建的板房,历年都选址于压缩、合成、铜洗车间现场,靠近指挥,紧张有序。
检修期间,外借劳动力骨干数以百计、千计,外包检修项目十几个、几十个,彰显大会战、群众运动的力量优势。
1978年化肥厂大检修有13000人参加,除了吉化内部16个单位前往支援以外,兄弟企业有省建二公司、市建一公司、丰满电厂、吉林铁合金、吉林造纸厂、吉林炭素厂、吉林热电厂、江北机械厂、舒兰煤矿等25个单位参加。
吉化机械厂除了承担27项设备制造,118项备品备件制作任务之外,还要抽出69人参加化肥厂检修,厂党委提出“一切为大检修服务”的口号。
供销公司在大检修现场设8个供料站,每个站的材料品种都在70个以上,供应人员24小时蹲守,应急服务,送料上门。
大检修期间,两级机关强调转变作风,按“三个面向”“五到现场”的要求,促进作风革命化。电石厂机关,在指挥全厂生产与检修的同时,组成5个小分队,包项目,同生产车间一样分摊检修任务。政工系统小分队9人,担负七车间盐水工段30米皮带机除锈和70多个档滚的更换,提前48小时完成后,马上再请战,又大干一个通宵,完成9车间氢气缓冲罐等3项任务。
公司派到电石厂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30人承担10号下水总管线的窖井检修,拆除旧井,疏通两条下水管,铺设11米新的地下管线。
历年吉化大检修虽然强调“行政系统的指挥作用”,但也十分重视 “党、工、团系统的保证作用”,要求“搞声势,造舆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威力,使宣传形式和效果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电石厂一些车间党支部通过“四个三”活动把政治工作做到现场:一是每名党团员要找3名群众谈心,二是党团员做到“三不”,即不出人身事故、质量事故、返工活儿,三是党团员每人做3件好事。
大检修是充分展示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关键时刻、重要平台。吉化数十年如一日延续下来的“共产党员工程”“共青团员工程”都起步于大检修,起步于大检修中的“急、难、险”工程。
化肥厂10号中压管线更换难度大,要求高,1979年定为厂大检修重点项目,转化车间党支部组织3个战斗小组,6天任务,3天半完成,成为吉化“党员工程”的早期雏形。
公司团委开展“创一流,夺红旗”百米冲刺活动,力求形成“你追我赶比比看,人人争当突击手”的竞赛立功热潮。化肥厂转化车间掏地沟、清塔泥、清管线是有名的3块“硬骨头”,车间团支部25名团员组成3支突击队,强攻硬打。总长250m,直径1200至600mm的水煤气、半水煤气出入口管线,煤灰、碳黑沉积250mm,年轻人轮番钻进去作业,大汗淋漓,浑身黢黑,只有眼珠和牙齿露白。电石厂9车间冷凝器清洗、7车间电解液大罐清理、12车间101塔安全阀拆卸,都是“急、难、险”项目,也都成为“新长征突击队”冲锋陷阵、展示活力的舞台。
抓竞赛,评比激励;抓宣传,鼓舞斗志。1978年大检修公司评出先进车间、科室80个,先进班组384个,先进个人1924名。1988年大检修,公司开展“单位夺金杯,单项争优秀,个人创最佳”的短距离竞赛。化肥厂适时提出“创最佳成绩,争最高荣誉,拿最高奖金,夺检修金杯”的口号。
宣传车、广播站、战报、快报、黑板报等宣传形式是大检修鼓舞士气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表扬好人好事不过夜,工人不散广播不断。”
黑板报是吉化大检修一道亮丽风景线,有魅力,有影响力。遐迩闻名的吉化粉笔画就是从大检修现场起步,走出吉化,走出吉林,走进北京,甚至走向全国的。
钢材厂煤粉风机的主轴多年来一直倾斜,带病运转,轴瓦漏油。“工人对付干,风机对付转。”大检修时,从基础干起,主轴找平,调整更新116个螺丝,提前27小时完成检修任务,工完料净场地清。厂党委敲锣打鼓祝捷,到现场给设备披红戴花。
钢材厂电石渣沉降池中的浓缩机,是露天摆放的大设备,风吹雨淋,无人管理,称为“劣级设备”。大检修中,机修车间周积山班连铲带刮,物见本色,光洁如新。工地宣传组马上写诗表扬:“周积山班不简单,没给的任务抢着干,严细作风大发扬,‘劣机’也能飞上天。”
八十年代以前,物资匮乏,生活清苦,职工无法适应大检修超时超量的体能消耗,后勤服务是展示企业关怀,提供保障的重要工作。公司明确要求“关心职工生活,把食堂办好,把托儿所办好,把倒班宿舍办好,进一步解决广大职工的后顾之忧问题。”从公司到各厂,从检修开始到检修结束,食堂、浴池、托儿所、医疗点、汽水站、送水组、小卖店等全都24小时营业, 24小时服务。大检修现场还有理发站、缝补站和修鞋点,尽量为检修人员提供方便。后勤工作多做一点,后顾之忧减少一分。
翻开当年的《吉化报》,可以看到不少退休员工参加大检修的报道,化肥厂检验科科长高纯玉、电工张宝贵、试剂厂机动科科长徐祥、电石厂白铁工刘凤义、钳工马德云、染料厂老工人关喜、动力厂老工人刘光远、董长祯等等,留下了许多退休不下火线、关键时刻专攻硬拚的感人故事。
吉化艺术团不仅深入检修现场用文艺节目犒劳前线,鼓舞士气,而且还组成突击队,承包项目,除锈去垢、参加大搞卫生规格化劳动。
吉化中小学生也成群结队到工厂参加清除杂草、整平厂区的劳动。
龙潭副食商店、铁东副食商店也都组成服务队开进大检修现场。龙潭副食商店在化肥厂设4个服务点,铁东副食商店在电石厂设2个服务点,各种水果、面包、饼干、猪头肉、干豆腐、香烟等应有尽有。党总支书记、商店经理、门市部主任全员出动, 24小时营业。
当年,吉化青年作家倪力刚写过一篇有关“大检修”的散文诗《八月的风》:
八月的风,把一个很有力度的歌儿,吹响了!八月的风,把一幕很有气势的场面,展开了!八月,大检修的日子。
他,我们的厂长,从检修指挥部走出来,两眼血丝,标志着24小时的艰辛。哦,图纸上,一个杠,一个圈,又一个点。厂区里,一串脚印,又一串脚印。终于换来了一个初战告捷的微笑,全系统一次停车成功!他拭去额上的几颗星星,迈开步子(一个指挥者的步子)走向纵深,去兑现一个沉甸甸地夙愿,去收获一串响当当的数字……
太阳坐在高高的铁塔上,鸟瞰这片分泌希望与胜利的土地。检修现场,弧光,焊花,撬杠,手臂,机鸣,锤声,号子,哨笛……勾勒出一幅创造的立体图画,轰响着一支希望的奏鸣曲。在手锤有节奏的叩击下,设备的隐患退却了。铿锵的声响,使每颗螺钉都赋有使命和责任。在电弧光的冲击下,故障的防线崩溃了。这闪光的信念,把每条焊缝都注满寄托和希冀。
八月的风,象一只无形的手,拨动着十万吉化人砰然跳动的心弦。八月的风,似一只有色的笔,在化工城的履历表上,书写着辉煌壮丽的诗句。
大检修 在探索中创新和进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随着装置设备科技含量的提升,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大检修不断进化、发展,加快了改革创新的步伐。
吉化大检修最早出现的变化是“轰轰烈烈”“群众运动”色彩逐渐弱化了,“红旗招展”“敲锣打鼓”的形式逐渐降温、偃旗息鼓了,与此同时,现场管理强化了,科学文明程度提升了,大检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扎实了。
1979年,参加化肥厂大检修的外部人员比上年减少30%。1980年化肥厂检修任务量比往年增加10%,却提出了一个“打被常规,不外借人力,不外包工程,通过挖掘内部潜力完成大检修任务”的方案,从此“人海战术”历史性地退出了吉化大检修。
与此同时,大检修的科学性、文明程度、严细作风越来越得到强化。对纳入大检修程序的每项工作,公司都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安全防火有4大类92条规定,科学文明检修有30条规定,厂容管理有10不准,检修质量标准有9大类68条。当然所有的规定条文没有一层不变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提升。
1982年6月,11.5万吨乙烯及其配套装置建成投产,吉化开始成为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两条原料路线并举的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一年一度的吉化大检修,从此进入新老装置分开、但“同步进行”的阶段。
根据内容和工作量,每年检修时间,老装置一周左右,新装置一个月左右。
1983年,7月15日到8月7日,11套新装置先后安全停车。8月22日到8月29日,以化肥厂为标志,老装置完成检修任务。
1986年, 7月28日开始停车,9月6日小乙烯点火,新装置大检修历时一个月零8天。以化肥厂为标志,老系统停车检修7天,8月28日出氨。
1992年新系统8月5日停车,9月2日开车,共28天;老系统8月19日停车,27日开车,共8天。全公司实现了“一次停好,一次修好,一次开好,一期检修保全年”的奋斗目标。
1994年,吉化决策层提出延长大检修间隔期的设想,经过3年的推敲和论证,拿出了以设备实际技术状况为依据,实行“两年一修”的计划方案,划定常压、催化、大小乙烯等117套生产装置实行两年一修。化肥厂合成氨、电石厂有机硅等老系统,由于腐蚀、泄漏严重,每年都要停车处理,仍可继续“一年一修”的做法。
1996年9月和1997年10月,吉化30万吨乙烯及其配套装置先后开车成功。吉化,作为老化工基地所拥有的“全国建成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以前苏联技术为主的煤化工生产装置”进入衰落期。2001年淘汰67套,2009年最后两套装置炼焦、精苯正式关停。吉化完成了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历史性跨越,大检修也由“粗放”管理,进入“精细”检修的新时期。
根据历年设备运行、检修情况,公司强化考核、弄清设备使用周期,开展状态监测,开始考虑“过剩维修”的弊端。
1997年,是“一年一度”大检修的最后一次,也是30万吨乙烯及其配套装置投产运行后的首次大检修。全公司完成14006个检修项目,投入资金40334万元。
1999年,本来是“两年一修”元年,但5月公司做出调整决定,把8月份大检修推延至2000年4月进行。
2000年,主要化工装置已运行4年,公用工程装置运行近3年,这一年的大检修很艰苦,共15762个项目。
2002年,再一次对大检修间隔期进行调整,实行“三年一大修”。但对于催化剂到期需要更换,装置运行3年存在困难的,可进行“窗口检修”,及时消除隐患。
2005年吉化大检修在分立运行下进行,吉林石化完成4972个项目,吉化集团完成1681个项目。
2008年大检修,5月8日开始,6月30日结束。比计划延长11天,完成检修项目6407项,比计划增加332项。
这次检修公司把过去一直延续几十年“安全、优质、高效、文明、节约”的十字方针,修改为“安全、优质、受控、文明、节约”,第一次把“受控”提升到方针的高度加以贯彻。
2010年公司组织“四年一次”大检修技术论证。
2012年大检修是吉化历史首次“四年一修”。5月17日开始,7月11日结束,历时56天,完成检修项目5150项。
吉林石化已有60年的生产实践,随着企业的发展,员工素质、管理水平和装置设备科技含量的提升,大检修从“一年一度”到“两年一次”“三年一次”“四年一次”,这是一个探索、适应和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检修的谋划准备,方案编制,资源配置,界面交接以及现代技术手段的引进和应用,都在不断进化中提升。
变化是绝对的。但作为新中国化工长子,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吉化大检修也有自己的传承和坚守。
“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没有变,“党政工团齐努力”“开展劳动竞赛”的机制没有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对急、难、险项目进行攻坚”的传统没有变,“上下左右一盘棋,都以完成检修任务为己任”的思想认识没有变,“食堂想方设法提供营养可口饭菜”“倒班宿舍和员工浴池随时接待检修人员”等后勤服务的保障意识也没有变。
大检修的全局性、紧迫性、关联性决定了他的重要性、全员性特点,因此它必然成为集中展示企业管理水平与员工素质作风的窗口与舞台。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594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