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绿色转型 环保产业“走出去”迎新机遇

王尔德

    环保部下属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近日对外发布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蓝皮书沿线重点国家生态环境状况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

    该成果是环保部刚刚启动的“‘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网站”的一部分内容。

    《报告》对“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状况及环保国际合作等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就如何发挥生态环保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服务与支撑作用提出了建议。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要建“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报告》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存在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整体性自然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不少沿线国家自然环境复杂,土壤贫瘠,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和荒
漠化问题严重,森林覆盖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其次,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趋势加剧。中亚国家因远离海岸,降水少和蒸发量大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地区环境相对恶劣,沙漠化严重。

    《报告》还强调,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亚国家还存在水、大气和土壤污染、 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核污染等主要环境问题。

    第三,“一带一路”的大型项目和经济开发活动,贸易和投资力度加大,资源、能源等要素流动性加大,
可能产生的环境挑战包括土地占用、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传统环境问题,也有人流、物流等增加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廊道保护等。

    对此,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副主任周国梅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工业化和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多重挑战,加快转型、推动绿色发展的呼声不断增强,这为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提供了政策基础。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研究员国冬梅建议,加强“一带一路”环保顶层设计。

具体而言,用3-5年时间,合作制订绿色丝绸之路规划和具体方案,建成“一带一路”环保合作信息共享平台,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开展技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用5-10年时间,推动建设环保合作与交流基地、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基地,建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局面。

    到2050年,生态文明理念、制度以及环保标准、技术、产业等全面“走出去”,区域生态环境环境显著改善。

    《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将涉及大量项目投资,为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建议建立国家环境保护对外援助计划,将环境保护作为其中重要支撑内容,与沿线国家共同开发一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项目,政府搭建起合作交流平台,我国企业紧随其后,承担其中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国冬梅还建议在“丝路基金”里分设“绿色丝路”基金,重点支持领导人环保合作倡议的落实,开展“一带一路”沿线环境综合信息调查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有序推动重点国别、重点项目的开展和实施。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725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1052.html

Like (0)
Previous 2022-04-20
Next 2022-04-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