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版“北约”将触动中国形成更大规模的共同体市场(2)

如果大家还不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那我再给大家一个数据,比如20年前,欧洲的经济老大德国和亚洲的经济老大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都是美国,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美国,而现在呢,日本和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都是中国,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则变成了东盟。

当然,海洋依然是非常廉价便捷的运输通道,但陆地运输的优势也是不可替代的,人类对陆地有天然的安全感,凡是能够在陆地上发展的,人们自然不会选择海洋。我这里不是说海洋经济不重要,中国依然需要发展海洋经济,而且要向更远洋的地方发展。我的意思是,随着全球贸易核心的转变,原来单一的经济通道已经变成多通道形式了。

这就好比说,当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美国的时候,德国和美国之间想形成互联互通,只能靠港口,但当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变成中国的时候,那么德国跟中国之间的互联互通选择,就多了一个中欧班列,这个时候你是从西安或重庆运货到德国方便呢,还是从广州或上海运货到德国更方便?很显然是西安和重庆。

再比如,目前东盟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就在这两天,中国和泰国签署了中泰铁路建设合同,以后火车从昆明就可以直达老挝和泰国,中泰铁路中国至老挝段已经进入了铺轨阶段,这条铁路最终将从泰国修到柬埔寨和新加坡。而越南、缅甸,甚至是印度洋边的印度、巴基斯坦等,跟中国都是直接接壤的,一旦陆路通道彻底打通,陆路经济优势会更加明显。

亚洲版“北约”将触动中国形成更大规模的共同体市场(2)

亚洲版“北约”将触动中国形成更大规模的共同体市场(2)

因此,我们未来经历的,将是一个新的周期,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实体消费市场,同时成为诸多亚欧大陆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亚欧大陆,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将成为全球经济最繁忙的地区,这个时候,中国的中西部和西南地区,将不再是内陆地区,而是新的枢纽。

但问题是,限制这一枢纽发挥更大作用的,正是我们改造国土的能力依然欠佳,我们跟巴基斯坦都铁了这么多年了,依然无法修通一条铁路,我们跟越南、缅甸、印度、孟加拉等等的很多贸易,依然还在依靠海运,要知道云南和广西等跟这些国家可是陆地邻居。

当然,你肯定会说,难道你不知道什么是喀喇昆仑山脉吗?难道你不知道什么是横断山脉吗?难道你不知道什么是青藏高原吗?如果打通这些通道那么简单,还用你说?其实这正是我要回答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的需求和空间还非常的大,我们需要的是合理的规划和借助工业力量的创新建设,以及基于构建大统一市场的勇气和决心。

在青藏铁路没有通车之前,没有人会相信中国能在那样的地方跑上铁路。我告诉大家一个数据,青藏铁路自2006年全线开通运营以来,累计运送旅客2.53亿人次、货物6.44亿吨,大家知道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吗?平均下来,青藏铁路的年运输量接近5000万吨,对比来看,温州港、杭州运河港区目前的年吞吐量也就4000万吨。青藏铁路运送的旅客年平均下来相当于天津或郑州机场的年旅客运送量。

亚洲版“北约”将触动中国形成更大规模的共同体市场(2)

要知道青藏铁路当年就是我们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也正是由于国家在西藏等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这些偏远地区才得到了快速发展,就拿青藏铁路通车的2006年算起,西藏GDP已经从当年的249亿元,增长到了去年的1697亿元,增长了接近7倍,年均增长达到了10%。西藏2019全年接待游客超4000万人次,是2006年的20倍,西藏2019年旅游收入560亿元,是2006年的接近30倍。

关于中西部等地区基建问题的案例我就不说了,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京津冀地区的例子,比如当年为了举办奥运会等,首钢搬迁至河北曹妃甸,难度还是很大的,数万北京人要一同迁入距离北京一百多公里渤海港区,假设那个时候有直通曹妃甸的高铁,恐怕大家也就不会有太大的纠结。要知道直到搬迁8年后的2018年,曹妃甸才有了通往北京的动车。

这次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提出的就是交通先行,要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雄安新区还在建设当中,但北京至雄安的高铁今年年底就通了,北京第二机场大兴,就建在跟河北交界的地方,也已经开始使用,而已经迁出北京老城区的北京市政府所在地通州,最大规模的建设规划,也是地铁和副中心交通枢纽。

我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我的意思是,就连首都周边地区的开发和协同发展,以及产业的疏解,也需要交通先行,因为原来的交通体系远远不够,那如果在中西部地区,就更不要说了,无法建立便捷的交通体系,东南沿海产业的疏解和转移,难度就会急剧增大。

当然,中国内地到底有多大的潜力,很多人依然是不清楚的,我可以这样说,我们远远低估了中国的规模,所以觉得中西部地区好像人烟稀少,经济也差很多,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我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把内蒙、黑龙江、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西藏、青海这几个中国最北边的省和自治区加起来,其GDP就已经跟俄罗斯相当了,这里面有粮食大省黑龙江,有矿产资源丰富的内蒙、新疆等,有军工等工业产值也很不错的陕西、甘肃、山西等,而这几个地方加起来的人口数量,是俄罗斯的1.4倍。值不值得开发呢?

这里面,仅青海的人口,就相当于欧洲丹麦或瑞士等人口,仅仅从旅游的角度,青海可开发的地方难道就比丹麦和瑞士等少吗?

除了以上九个省和自治区,我再给大家算个数字,比如吉林、辽宁、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北、天津、北京、河南,这几个省市加起来的GDP已经跟日本相当,而人口是日本的4倍,这些省市里面,除了京津冀,其他我都选的都是内陆省,京津冀加上辽宁组成的渤海湾区,未来是可以跟东京政治、经济和金融大湾区相比较的。而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发展起来后,我觉得会出现不差于大版和名古屋一样的都市圈。难道也不值得持续开发?

请注意,以上我关于中国北部地区和中部内陆加京津冀跟俄罗斯和日本的比较,其实并没有把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算进去,也就是说中国GDP排名前四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我都没有算,上海也没有算进去,另外也没有算成渝地区,如果这些地区再加上福建、贵州、云南、海南岛,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等,还会出现一个GDP规模超过8万亿美元(是德国GDP的两倍),人口超过8亿(是欧盟的1.6倍)的经济规模地区。在发展高科技服务业等方面,是不是也可以跟美欧扳扳手腕呢?

那中国要进一步升级,到底还差什么呢?其实依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比如我们尽管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了珠港澳大桥等,但比美国旧金山湾区的金门大桥等晚了超过80年,我们的渤海隧道(或大桥),以及琼海隧道等,都还处在勘探阶段,但日本早在30年前就用超过12年的时间挖通了长达54公里的青函隧道,把本州岛和北海道岛连接了起来。要知道日本对北海道的开发,持续了超过100年,最终把一个人口不到5万的寒冷蛮荒之地,开发成了如今人口接近600万的世界旅游胜地。

如果再比较一下日本东京湾区的轨道交通辐射能力,京津冀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停留在力求打破各自的一亩三分地这个阶段。所以,尽管我们在基础设施领域做了很多事情,但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还不能叫做超越式发展,依然还是一种追赶。

再比如,占据中国历史半壁江山的关中平原,曾经是世界最繁荣的地方,拥有世界最大的城市,而且持续了数千年,但如今,限制西安、咸阳等人口聚集,以及工业发展和吸引制造业等投资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缺水。

为了解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国家批准建设了引汉济渭工程,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工程直接打穿秦岭,隧道长度超过98公里,把汉江的水引入渭河,可以解决未来西安地区至少三十年的缺水难题。要知道世界上最长的地铁上海11号线,不过也82公里。但引汉济渭工程依然还处在建设阶段。

当然,很多人肯定还不理解这种建设意味着什么,我举个日本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大家都知道日本经济和科技的爆发,但真正这一轮日本经济和科技的爆发,实际上本身依然基于两个最基础的因素,一个是朝鲜战争期间重新发展起来的重工业,以及60年代日本政府全力推动的对日本国土的改造。只是由于日本国土面积太小,后来形成了各种利益的争夺和牵绊,并没有进一步将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如果按照当年田中角荣的方案,日本经济的基数肯定不是今天的水平。

那我就说一下田中角荣《日本列岛改造论》的一些计划,要知道田中角荣可不是无名之辈,70年代任职过日本首相,完成了对中国的访问,推动了日本跟中国的建交,并跟台湾断交。后来因为其建设日本的计划,以及跟中国关系,触动了美国和国内财阀的利益,被美国洛克希德公司陷害,最后被捕。

田中角荣在《日本列岛改造论》一书中,提出国土维新的口号,主张通过工业布局的大规模调整,以解决人口疏密悬殊和公害污染问题,按照和平与福利的原则引导公共投资,从追求发展型转向运用发展型,使日本出现新的经济高速增长。

其改造的具体办法主要包括:1.以高速交通网将日本列岛结成一个以东京为中心的整体,扩大、兴建高速公路和新干线。2.主张工厂远离大城市,鼓励支持地方兴办工业。3.整顿地方生活环境,培养中坚城市(人口在25万左右的新型城市),以稳定地方人口。

田中的计划,意在解决大城市人口过剩与地方乡村人口稀疏的过密过疏的问题。日本内阁会议于1973年1月和3月,先后提出了《土地对策纲要》和《国土综合开发法案》,并制定了具有列岛改造特色的1973年度大型财政预算,开始了实施第七次道路整顿五年计划,农村综合整备事业五年计划。

按照我的研究和分析,正是由于田中角荣计划的失败,才导致了后来日本资源过于集中,制造业无法有效向外围疏解,城市土地过于稀缺,企业等投资资金进入了过度的炒楼时代,而后泡沫破裂,资金出逃至美国等,被美国完美收割。

要知道日本早在1964年就建成了新干线(而后停止),如果在上个世纪70年代,持续进行全岛的基建升级,日本不仅会拥有更具竞争力的基建实力和经济基数(日本GDP已经回到了1994年的水平),还会持续提升装备制造的竞争力,不至于现在在全球诸多工程领域,无法跟中国竞争。

所以,我还想说的是,中国东南沿海制造业的内迁,并不会影响其经济的发展和升级,我们绝不能站在当下来看问题。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把大量的制造业等迁出了北京,落户在了河北、天津等地,那这影响北京的发展了吗?其实并没有,其GDP增长依然超过了6%,北京金融业产值再创新高,更多资源腾出来给了旅游、互联网科技、教育等等产业,使得这些产业依然蓬勃发展,而且已经定位发展高端服务业,在这个过程当中,包括河北天津在内,大家都是收益的。

再比如上海,其实地方很小,很多制造业自然的就疏解到了苏锡常和昆山等地,但这影响了上海的发展吗?没有。我可以这样告诉大家,未来上海周边,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实际上都会逐步的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因为知识密集、人口聚集、土地稀缺、高学历人才和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背景下,发展一般的制造业实际上非常不划算的,而更应该让土地变成高附加值的住宅、学校、研究院、博物馆、写字楼、创业街、机场高铁枢纽、港口服务等等。

看看美国的纽约大湾区和旧金山大湾区,美国宁愿把普通的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国家,也不会在这样的地方搞,因为这样的地方应该腾出来搞附加值更高的服务业。

那未来中国最理想的制造业应该在哪里呢?我个人觉得应该在长江中上游和黄河流域,以及渤海湾地区,这就好比美国制造业和经济最辉煌的时候,制造业是在中北部的五大湖地区(底特律、芝加哥一带),然后五大湖地区的制造业,支撑了对全球的生产,然后给处在东海岸,面对欧洲的纽约大湾区,以及处在西海岸,面对亚洲的洛杉矶、旧金山大湾区形成了巨大的支撑,使得这两个区域可以完全投入到研发和服务业的竞争。

我甚至觉得,在深圳这样的地方,给国内国际人才盖住宅的价值,都比建设一个普通工厂的价值要大很多。因为一个普通的工厂纵然能解决一些出口问题,纵然能增加一些税收,纵然能解决一些就业,但另一方面挤占了用来吸引高端人才的住宅、教育等土地资源。如果深圳抓住每一个机会不放,最终的结果就是国家层面的整体损失,因为服务业人才无法呆在深圳,很大的可能就去其他国家了,而普通制造业不在深圳,完全可以落户到内地。

中国类似深圳一样的地方,现在应该想的是,同样是一块土地,到底是给一个拥有诸多专利的科学家盖一个大别墅(请允许我这么举例),还是拉来一个制造鞋子的工厂,跟内地争普通制造业生意。请注意,我只是举个例子,但这个问题想不明白,其实就很麻烦。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是,要把北京的大学等教育给疏解出去,弄到郊区甚至其他地方,这个想法我觉得是很有问题的,北京完全可以没有制造业,但不能没有教育,原因很简单,大家去看看美国的名校都在哪?前五大名校可以说都在纽约周边,在美国东北角从马萨诸塞到佛吉尼亚那么一点点的地方,聚集了美国60%以上的教育资源(耶鲁、哈佛、哥伦比亚、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等),美国为什么不去疏解?中国未来要应对全球教育领域竞争的问题,北京的大学教育资源如果再跟天津联合起来,未来组成的将是世界级的竞争力。

大学教育不是小学和初高中教育,大学会因为搬迁而失去竞争力,因为大学的目的就是参与经济和社会竞争,大学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最后一步,是完全自由的职业梦想选择,而不是基础教育的就近入学。

我的理解是,大学不仅应该占据城市的最核心位置,而且应该跟整个城市融为一体,有兴趣的同学去看看美国纽约大学,是如何迅速成长起来的,很多原来比纽约大学牛很多的大学,都被纽约大学给远远的甩在后面了,原因就是那些大学校址在郊区。道理很简单,纽约大学由于在城市核心区,可以应聘到更牛的老师,可以让学生足不出户接触到更前沿的商业和科技、讲座等等。

大家知道吗?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深圳的分校,录取分数竟然比本部要高很多,为什么?原因就是分校在深圳,而本部在哈尔滨。当然,中国的高等教育,需要研究型和职能型并重,所以在中西部等地区,可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以支撑制造业的转移,而对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可以加大研究型大学的投入,以支撑未来全球更大的服务业的竞争。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是1.5万亿人民币,服务业进口总额5.4万亿人民币,是芯片进口额的接近3倍,原油进口额的接近4倍,为什么我们没有考虑过服务贸易方面国外卡我们的脖子呢?原因就是服务业太抽象,人家卡了你脖子,你都感觉不出来,但损失已经实实在在的存在。比如教育,卡你脖子,你很难一下子感觉到。

所以,要想在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等建立更长远的经济竞争模型,必须要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才能赚更高的附加值,而服务业的发展,对土地规划,以及产业政策的需求,跟制造业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现在最发达的上海和深圳,依然还是制造业思维。

只有让内地接过来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的制造业,这些地方才能有更大的资源展开在服务业领域的竞争,而中国内地广阔的纵深和人口资源,是完全可以接得住的,现在最大的问题依然是基础设施领域的制约,如果深圳去湖南湖北,跟深圳去东莞一样方便,把工厂放在湖南湖北就没有什么顾虑了。

中国跟美国的发展不同,美国制造业的迁出,有不得已的成分,因为美国的制造业国内市场占比不是很高,而美国又是一个岛国,需要更多的跟亚欧大陆交织,否则就会走向孤立,所以为了竞争和国际战略考虑,只能把诸多制造业搬迁到亚欧大陆这个市场来就近生产。

但中国不同,中国内需占比非常大,就连华为这样的公司,60%的市场也都在国内,供应链在国内转移本身是有优势的。另一方面,世界已经进入了新的周期,世界最繁忙的商业通道,将不再是由太平洋或大西洋独霸,而是被亚欧大陆持续分流,至少亚欧大陆贸易将是未来最重要的一极,中国枢纽的重心,本身就被这一历史局势推着向内陆转移,东南沿海产业向内陆的转移,本身是符合历史趋势的。

这就好比说,中国当年跟苏联关系最好,跟苏联的贸易占大多数,所以离苏联远东工业基地最近的东北成了中国经济和制造业最发达的地方,后来中国跟北美、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占大多数,所以带动了长三角、珠三角,而未来跟东南亚,以及亚欧大陆至欧洲的贸易会急速增长,那么中国经济的重心,也会向西北、西南内陆倾斜,如果建设、开发好了,这就是中国减少南北不平衡、缩小东西差距,以及形成更加大规模统一市场,彻底突破美国围堵的历史机会。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1342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1229.html

(0)
上一篇 2022-04-20 13:10
下一篇 2022-04-20 13: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