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12-2809:52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世界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着人类发展进程,也重塑着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十九届五中全会对2035年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我国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新中国第一部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
这里仅从我国理论学术界关心和热议较多的话题中选取几个方面,作简要梳理,以期为读者展现当今中国发展及世界变化的状态与趋势。
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在历史交汇点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学者认为,当前,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历史交汇点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十九届五中全会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间节点。
学者认为,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对2035年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为中国的长远发展擘画了继续前进的新设计、新蓝图、新愿景,是一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和强烈的历史担当。
学者认为,《建议》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共识,是“十四五”时期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基本依据。“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向新发展阶段,为此,《建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学者认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实行的这一方式,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它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坚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既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确保了规划(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需要,又符合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国家整体利益;既统筹了宏观全局,又突出了问题导向;既是在进行顶层设计,又坚持了问计于民;既体现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又发挥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
新冠肺炎疫情是二战以来对世界产生影响最大的一次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冲击,改变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影响着人类发展进程,也正在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秩序。面对这场疫情“大考”,中国交出了一份经得起检视的“答卷”。在世界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东升西降”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凸显。
冲破疫情影响,中国复产复工有序有力推进。图片来自新华社
以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在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确证。学者认为,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全局、果断决策、运筹帷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上下打响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有力扭转了疫情局势,用一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彰显了我国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效能在应对风险挑战中的有效作用。
学者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上下同心、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凝聚起伟大抗疫精神,主要体现在:守护生命、人民至上的为民精神,举国一致、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舍生忘死、奋勇向前的牺牲精神,依靠科学、精准施策的求实精神,大爱无疆、共克时艰的互助精神,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协作精神。
通过观察,学者认为,随着疫情的蔓延和扩散,一些西方国家治理乱象百出,感染人数不断攀升,失业率居高不下,大规模种族骚乱频发,社会撕裂和动荡日益加剧。为了给自己的抗疫不力脱责,一些西方政客忙于“甩锅”,炮制“中国责任论”“中国道歉论”“中国赔偿论”,质疑中国抗疫数据真实性,宣扬中国对外援助带有“地缘政治”目的。这些论调罔顾事实,肆意“污名化”中国。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的抗疫成就是对这些负面舆论最有力的回击。
学者分析,新冠疫情揭示了西方社会弊端和全球治理短板,使全球化在短期面临变数,但是全球化的长期趋势不会轻易转变。此外,危机中孕育新机,新冠疫情有可能成为改变旧地缘政治的加速器,世界期待一个更公平的国际体系。
学者分析,疫情的防控暴露出世界政治中的不少问题,很有学术反思价值。这次疫情防控让世人直观地感受到各国治理能力的差异,尤其是欧美不少发达国家疫情上的失控让不少人感到很意外,按照颇为流行的政治理论,疫情在这些国家出现以后是本不应该失控的。究其原因,与疫情暴发同其国内对抗式制度走向极化的相互叠加,存在很大的关系。
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11月23日,贵州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学者认为,我们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个伟大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向世界展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就不仅使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而且也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者认为,2020年,中国所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完成全世界70%以上的减贫任务。这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如此大规模的减贫成就,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做得到。
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贫困问题与社会主义本质和执政党使命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才为解决贫困问题形成了最大共识,汇聚了最多资源。
学者分析,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精准脱贫是要义、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动力是基础。中国开展的脱贫攻坚战,从理论突破、贫困治理、制度创新、世界贡献等各个方面看,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民法典表决通过: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学者认为,我国民法典是民事权利保护的宣言书,是治国安邦、经世济民之重器。它的颁布在我国法治建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对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带来更积极、更全面、更深远的影响,也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
学者认为,能够被命名为法典的法律,大体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该立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二是该立法体系庞大,法律制度规模大;三是立法者要突出该法的体系性,强调立法的逻辑和规律。民法典就符合这三个特征。从立法的重要性角度看,民法典的定名是对民法作为国家治理基本遵循和依靠的充分肯定。
学者认为,民法典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因为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民法是时时刻刻不可以缺少、人人不可以缺少的法律遵循。民法典出台后将为法官正确裁判案件提供统一的法律规范,便于法官找法、学法、用法,依法办事、公正高效办案。
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立国之战锻造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2020年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学者认为,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风骨、民族力量、民族血性、民族智慧在战争中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锤炼与升华,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学者认为,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独立自主的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打出了国威、军威,打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打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可喜局面和强固的国防,打出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极大的爱国热情,为中国赢得了相当长时期的和平建设环境。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谋求更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更高水平的国际循环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多次重要会议中被提及,也成为学界热议的重要话题。
为什么要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学者认为,这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也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经济规模越大,国内循环的比重越高;服务业比重越大,国内循环的比重越高。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对当前发展态势的清醒认识。
学者分析,“双循环”是对一个国家经济运行格局的客观描述。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有对外贸易,都会有“双循环”,不同之处在于以哪一种循环为主。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给我们两个启示:一是我们将更加注重国内大循环,并将其作为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二是在强调国内大循环的同时,要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绝不是闭关锁国、主动脱钩,而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简而言之,“双循环”就是谋求更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更高水平的国际循环。
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从2020年11月1日到12月10日进行入户登记。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期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学者认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人口普查与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全面查清中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的最新情况,既是制定和完善未来收入、消费、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的基础,也为教育和医疗机构布局、儿童和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工商业服务网点分布、城乡道路建设等提供决策依据。
学者预测,这将是中国近30年来准确率最高的一次人口普查,社会各界抱有非常高的期待。一方面,通过电子化方式可以最大程度提升汇总查重、定位数据的准确率;另一方面,由于生育政策已全面放开二孩,以往因政策因素和主观因素导致的漏报瞒报误报情况,将有极大改善。
北京实施垃圾分类:侧重于源头的减量化、资源化
从2020年5月1日开始,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对生活垃圾分类提出更高要求,将生活垃圾明确为厨余垃圾(绿色桶)、可回收物(蓝色桶)、有害垃圾(红色桶)和其他垃圾(黑色桶)四类,颜色有所区分,易于分辨。12月1日起,天津、大连也加入垃圾分类“朋友圈”。
学者认为,《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侧重于从垃圾处理的末端向前端移动,侧重于源头的减量化、资源化,将垃圾分类从一个行业管理,转化为社会管理,并且强调自觉和强制相结合。老百姓垃圾分类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要以自觉为主、强制为辅,循序渐进。居民垃圾分类的“环境素养”培养是最难的,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学者调研后发现,“四分法”中的“其他垃圾”可以发挥“容错作用”,也就是说,如果居民无法十分精准地判别,可以将其置于其他垃圾中。这种做法可操作性高,也能减轻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抵触心理。
学者认为,对于不太自觉的人,处罚是必须的。不过,仅经济处罚是不行的,因为处罚成本过大,涉及到“谁监督”的问题,特别是居民区,不可能一对一监督。所以如何操作还值得探讨。
“进博会”举办:为提振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2020年11月4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经过前两届的成功举办,进博会成为在全球广受欢迎的贸易盛会。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饱受冲击,在此情形下,第三届进博会如期召开,是中国所需,更是世界之盼。
学者认为,第三届进博会在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背景下成功举办,释放出中国坚持开放共赢的积极信号,有助于世界各地外贸企业提振信心,推动全球经济复苏。进博会为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进入和拓展中国市场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学者认为,进博会展示了中国坚持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给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新动力,有利于增强全球市场信心,改善经贸环境。进博会是跨国贸易史上的一项创新,已成为促进全球贸易的重要平台之一。
学者认为,进博会的成功举办展现了中国的疫情防控能力,彰显了中国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中国推动国际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努力,为提振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RCEP签署:我国对外开放历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2020年11月15日,在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领导人会议上,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由此标志着在经历了长达8年的漫长谈判之后,一个纵贯南北半球两个大洲,覆盖全球22亿人口,经济总量和贸易规模占到全球近30%的全球最大自贸协定正式达成。
学者分析,作为我国近年来签署的最大规模的自由贸易协定,RCEP无疑是我国对外开放历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尤其是在全球经济饱受疫情冲击,全球化前景日趋晦暗的背景下,相对于以往的各类双边与多边自由贸易协定,逆势而出的RCEP对于中国也具有了更为特别的意义。RCEP是对冲逆全球化风潮的重要举措,是破局TPP(CPTPP)挑战的突破口,是构建东亚自由贸易体制的迂回战略,可以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提供相对稳固的基本盘。
学者分析,对中国而言,RCEP的最终签署是中国自2016年以来在经济外交领域特别是亚太区域经济外交领域所取得的战略性胜利,其意义堪比2015年亚投行外交的成功和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子。它表明中国与亚太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将得到实质性强化,从而极大地对冲中美经贸摩擦和产业链转移的诸多压力。同时,作为亚太地区的一项重大经济联合,RCEP以经济上最为活跃的亚太区域经济集团化为筹码,加速全球贸易力量的洗牌。
美国大选乱象:折射美国民主制度之殇
202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可谓乱象不断,期间不断传出舞弊、造假行为。民主党瞄准特朗普任命的邮政局长德乔伊拆除邮箱的举措,认为这是要增加民主党支持者邮寄选票的难度;特朗普则指控邮寄选票存在大规模舞弊行为,一再对选举结果不承认,并发起法律挑战。一场选举大秀,让外界看得“惊心动魄”。
学者认为,2020年美国大选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尖锐和最分裂的选举之一,其胶着与反常所折射出的是过去4年,甚至更长时间以来美国政府的治理之乱。政治裂痕加大、新冠疫情失控、经济发展失衡正是治理之乱的主要表现。
学者观察认为,美国2020年大选的政治僵局令人印象深刻,但却不算意外。毕竟选举前夜,共和、民主两党就都已经做好指控大选不公的准备。一场大选,能够让执政党和在野党同时充满怀疑,证明支撑选举的政治制度出现了结构性问题。美国2020年的大选乱象,折射了美国民主制度之殇。今日美国大选的乱象,不仅仅来自当权者发出的噪音、街头被鼓噪的民众,更受其宪政体制的反民主倾向左右。
学者分析,美国的大选制度向来是其民主主义的代表,也是美国民众的骄傲,但是今年大选呈现出的乱象给了该国的民主重重一击。这场大选的两位候选人都在互相攻击,各自的政见和民意的需求都不见踪影,金钱的力量格外突出,民主的权威受到大幅削弱。不论谁当选,崇尚民主的美国民众或许已经是最大的输家。
(撰稿人:张记合)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作者 张记合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1570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1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