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发展报告】地方石化行业发展亮点纷呈

“十三五”以来,地方石化行业发展亮点纷呈、可圈可点。山东、浙江以转型升级为抓手,继续保持稳健的发展势头;河北、江苏加大安全环保监管和投入,安环水平再上新台阶;福建紧抓海峡两岸深化合作新机遇,加大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产业实现由“重”变“轻”;陕西则利用资源禀赋优势,聚焦能源化工,实现了从低端向中高端的华丽转身。

山东 高质发展步伐坚定

作为化工大省,山东省以转型升级专项行动为抓手,查隐患、强整治,促转型、谋发展,“十三五”期间,石化行业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安全环保治理取得新跨越。 “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全面加强安全环保治理,强力推进“大快严”行动,深入落实“八项断然措施”,着力整治安全隐患,加快58家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深入开展危化品运输车辆专项整治,组织全省化工园区应急救援队伍技术竞赛。同时,加快完善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对手续不全的化工企业依法依规进行分类处置。通过集中整治,化工行业安全环保形势持续向好,全省化工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逐年大幅下降,2019年同比分别下降41.7%和50%;今年上半年同比又分别下降54.5%和57.1%。

高端化工产业发展再创佳绩。 “十三五”期间,山东省编制实施《山东省高端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完善“6个1”推进体系,设立产业基金,构建“1+3+2”高端化工产业发展格局;建立“四个一批”高端化工项目库,实施项目340个,总投资5930亿元;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推动一批科研成果在该省落地转化,化工企业发展质效显著提升。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8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4.6%,占全国化工行业的17%,继续保持全国首位。

化工园区集聚效应再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山东出台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以山东省政府名义认定公布了75个化工园区、10个专业化工园区和125家重点监控点,化工园区数量压减58%。同时,加快园区认定问题整改,园区产业承载能力有效提升;制定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指南,加快省级综合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出台化工投资项目管理规定,引导化工产业向园区聚集,化工企业入园率由不足20%提高至34%,园区产值占行业产值比重达到70%,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山东严格落实焦化清单管理和“以煤定产”措施,压减焦化产能1396万吨;加快推进地炼企业产能整合,10家企业签订协议,整合产能2790万吨,推动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一期2000万吨/年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化肥、氯碱、轮胎行业高质量发展,压减合成氨产能80万吨,13家氯碱企业吨碱能耗达到国家先进值标准,推动斜交胎落后产能退出,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图片

江苏 调整蓄力焕发新颜

“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家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严厉约束环保巡查力度,江苏化工行业增速出现由升转降的放缓迹象,整体发展以“调整”为主基调。特别是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江苏抓住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和园区化发展,持续推进整治提升并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区域发展调整, 特色产业集聚。“十三五”期间,江苏化工整体发展以长江为中轴线向苏南、苏北两侧延伸,重点强调“两带”:沿江区域化工产业带重点建设石油炼制及石油化工、原料多元化烯烃和芳烃产业,沿海区域化工产业带重点延伸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污染小的高端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及复合材料、新型生物材料和化工节能环保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集聚特色;重点优化“两基”——连云港石化基地、南京石化基地,加快实施产业升级,转移或关闭部分粗旷型中下游深加工项目,为发展高端产品先进制造和研发腾出空间。

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随着中海油(泰州)石化炼化装置的建成投产,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比重提高了5.22个百分点。同时,合成材料制造业由于各地大力推进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占比也提高了5.13个百分点。

绿色发展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江苏化工行业持续开展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淘汰管理能力弱、安全环保风险不可控的企业或装置,通过强基础、补短板持续改造完善企业安全、环保基础设施,提升企业安全环保管理体系与能力。截至2019年底,全省化工行业共有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达标企业1595家,一级达标企业4家。同期,逐步树立了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索普、奥克化学、灵谷化工、南通江山等一批企业先后入选为全国石化行业绿色工厂。

产业园区调整,安全环保优先。江苏高度重视化工园区安全生产整治改造,化工园区数量也随国家政策逐渐压减,这一趋势在2019年江苏响水爆炸事故后达到高峰,并接连推出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百日攻坚行动等,对园区、生产企业实施“一园一策”“一企一策”评估论证,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等14家园区被认定为化工园区,宜兴市新材料产业园等15家园区被认定为化工集中区。

此外,江苏化工园区责任关怀工作推进扎实,一批园区被命名为全国特色化工园区,并位居前列。

创新驱动调整, 推动产业链高端化。十三五”以来,全省化工企业取得中国、国际PTC授权发明专利2000余件,获得国家、省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近200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0余家,新建国家与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院士或博士后工作站400余家,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极大增强。

图片

陕西 能源化工迈向高端

陕西集煤、油、气、盐等多种矿产资源为一体,这种资源禀赋在国内十分鲜见,发展能源化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三五”期间,陕西石化行业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和转型升级,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油气当量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2019年能源化工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

一批大型煤化工尤其是现代煤化工项目相继建成,成为国内最大的兰炭、甲醇、煤制烯烃生产基地。同时,推动能源化工向下游高端化、精细化延伸,努力构建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园区化支撑大项目引领。“十三五”期间,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100万吨/年煤制油、神华榆林化工公司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陕煤蒲城70万吨/年煤制烯烃、延长石油延安煤油气综合利用、陕西精益化工有限公司50万吨/年煤焦油深加工多联产综合利用等项目先后建成投产。到“十三五”末,陕西煤制甲醇、煤(甲醇)制烯烃(MTO)、煤制油年产能分别达到520万吨(不含MTO配套的甲醇装置)、450万吨、350万吨(含煤焦油深加工装置),省内煤炭就地转化率超过28%。其中,煤制烯烃规模居全国第一。

此外,陕西纳入国家多项“十三五”专项规划的几个重大能源化工项目,如神华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陕煤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等。这些项目多集中在榆神工业区、榆横工业区、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区等,加快能源化工项目建设成为这些园区“十三五”发展的主旋律。

高端化延伸打造全产业链。在大力发展煤制油、煤制烯烃、煤炭分质清洁高效利用等现代煤化工的同时,陕西加快推进产业链向高端化、精细化、终端化延伸,开发下游高附加值产品。比如恒力集团2020年在榆林落户并启动新建的煤化一体化产业基地项目,实现从煤制烯烃、芳烃到精细化工、PTA、聚酯、化纤和纺织新材料加工深度一体化发展,将形成“从一块煤到一匹布”的全产业链;陕煤榆林化学公司投资千亿元的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可生产几十种下游化工产品,实现煤炭资源与高端制造产业衔接;未来能源公司依托低温费托合成技术优势,2020年10月建成投产10万吨/年费托蜡精加工项目,生产出国内其他煤间接液化装置无法获得的115℃高熔点蜡,可应用于化妆品、食品等高端领域。

技术创新驱动抢占行业制高点。陕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源化工企业和科研院校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加强原始创新,“十三五”相继攻克煤油气综合利用、煤间接液化、煤制芳烃、粉煤热解、煤油共炼、煤提取煤焦油与制合成气一体化、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等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突破煤化工与石油化工耦合发展的技术瓶颈,并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其中,煤制油技术路线在国内最为齐全。

图片

浙江 民营企业担纲重任

整体来看,“十三五”的这五年,是浙江石化行业大力推进产业链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和促进企业创新力提升并取得了明显进展的五年,为“十四五”进一步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十三五”期间,国内最大规模的宁波镇海石化基地(含拓展区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其中,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一、二期项目建成投产,镇海石化二期扩建工程开工在即。以大炼油大乙烯为龙头,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和下游专用化学品,化学制品协调发展的石化工业体系已基本建成,实现了从化学工业到石油和化学工业体系的转变,从以传统精细化工产品为主向基础原料、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的石化产业链延伸。

期间,浙江省着力推进临港石化产业发展,构建沿江、沿海石化产业带,积极引导内地石化企业进园入区,实现区块布局,集聚发展。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大榭开发区、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等一批重点化工园区已迈入全国先进化工园区行列,石化工业园区已成为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引擎。

二是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浙江石化工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紧紧抓住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三大环节,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节水和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等技术和装备,提高中水回用、能源梯度利用、低品位热能再利用的推广面和普及率。中石化镇海炼化、逸盛石化、万华化学等一大批石化企业的单位能耗处于国内行业领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宁波石化经济开发区、嘉兴新材料园区等一批园区入选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此外,通过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浙江石化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相关企业已掌握重油加氢裂解、芳烃重整、烯烃制备分离、烷烃脱氢、乙烯氧化等重大炼化一体化中的全球一流技术。在精细化工领域成功开发和推广关键共性技术,如连续管道化硝化技术、塔式定向氯化技术、微通道反应技术等。

三是民营石化取得突破性发展。“十三五”期间,浙江省民营企业一跃成为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中的中坚力量,成为省内重大炼油和石化项目的投资主体和建设主体。其中,荣盛集团联手卫星石化、巨化股份投资建设国内最大规模的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恒逸石化已建成40万吨/年己内酰胺项目,在国外投资建成了文莱重大炼油项目,影响海内外;卫星石化的丙烷脱氢延伸发展丙烯酸(酯)系列产品;华峰集团开发的己二酸延伸发展聚氨酯系列产品等,均成为民企助力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亮点。

图片

河北 结构调整稳中有进

“十三五”以来,河北石化行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战略,使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稳中有进。

在石油化工产业体系方面,河北形成了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农用化工等十几个门类较为完善的体系,部分产品产量在国内名列前矛,有的跻身于世界名牌并具有较高信誉,成为“名副其实”的化工大省。

在石化行业集约化方面,形成比较成熟的几大板块,如四大石化基地:石家庄循环经济化工园区、沧州临港化工园区、任丘石油化工基地、曹妃甸石油化工产业园;四大煤化工基地:邢台、旭阳、唐山、邯郸;“四大盐化工基地”宁晋盐化工园区、沧州大化基地、冀衡集团基地、唐山三友基地。

在安全环保方面,全省石化行业安全环保意识有了空前提高,安全环保投入大大增加,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95%企业实现环保达标排放。

项目建设方面,华北油田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开车成功,石炼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投产,鑫海、中捷、新启元油品加工项目成功投运…..随着一批新建、续建项目投产见效,年增销售收入近百亿元。

“十三五”时期,河北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较大新进展。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新的技术生产力不断成为主要角色,特别是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部分精细化工、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开始走向市场,补短板取得成效;产品质量升级迈上新台阶,涌现出一批省质量奖企业、省质量效益奖企业、省名牌产品等,为推动全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石化园区建设进入快车道,在循环化、规模化、规范化和集中可控化方面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沧州临港、曹妃甸、任丘和石家庄四大化工园区借京津冀、环渤海一体的东风,近年来发展令人鼓舞,有的已成为全国重点石化基地。

不仅如此,河北石化产业产品结构精细化率和新产品比例不断提高,步入良性循环发展之路。以高端基础化学原料和精细化学品为代表的基础化学原料、试剂、助剂等制造业占比由2015年的44.22%上升至48%;高耗能、高污染的化肥、农药、染料等产品占比由2015年的10.85%以上降至7.5%以下。

河北石化行业综合能耗和重点产品能耗同比持续下降,能源效率继续提升。2016年万元产值能耗0.34(吨标煤),同比下降5.3%;2017年,万元产值能耗0.3,同比下降11%。2018年,万元产值能耗下降13.68%;2019年,万元产值能耗下降3.3%。

此外,河北整治散、乱、污企业365家,关闭、停产农药生产(加工)企业上百家,淘汰落后低效高毒农药几十个品种,多家企业通过调整优化、重新组合,实现了清洁、环保、安全生产。

图片

福建 两基地一专区崛起

“十三五”以来,福建石化行业发展迅猛,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大幅提升,初步形成了湄洲湾石化基地、漳州古雷石化基地和福州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为重点的产业基地通过引进落地申远、永荣科技等项目,形成五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填补了CPL、PTA、PX等产业链空白。

在湄洲湾石化基地,经过近5年的发展,以福建炼化为龙头的泉港石化园区目前已形成1400万吨/年炼油、110万吨/年乙烯加工规模;地处泉惠区的中化泉州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及炼油改扩建项目2020年9月20日一次投料开车成功,成为中化集团由炼油到炼化一体化转型的标志,将重点发展高性能新材料、精细化工、化纤三大产业。

在漳州古雷石化基地,福建炼化紧紧抓住海峡两岸深化交流合作新机遇,加快项目建设步伐。2015年底,福建漳州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奠基;2016年,福建炼化与旭腾投资公司(台方)合资设立福建古雷石化公司,共同建设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并完成工商注册。

在福州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根据福州市提出的“打造世界一流的千亿级化工新材料专区”目标,“十三五”期间虹吸现象逐渐显现,形成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园中的福建能源集团联合中国天辰工程公司、福州耀隆化工集团、福建天辰耀隆新材料公司等企业,实现园区建设整体推动,拉伸补齐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条。

与此同时,福建民营石化企业也强势崛起。在刚刚发布的“2020福建企业100强”中,恒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福建永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分列第16、17位,2019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04.46亿元和501.39亿元。

曾经以“不产一滴油”而闻名的福建,如今已有泉州和漳州两个亿级石化航母,通过结构调整,产业规模由“轻”变“重”,行业涉及炼油、芳烃、染料、化纤、涂料、塑料、橡胶、轮胎、日化、氟硅等


(转公众号“中国化工报”)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1623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2328.html

(0)
上一篇 2022-04-20
下一篇 2022-04-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