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将辉 高志民
“要大力发展环保服务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马荣近日在“经济新常态下环保产业”论坛上发言时的表述,引起业界对环保第三方治理的进一步关注。
“谁污染、谁治理”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环境污染治理已成为近年来的最大焦点,但环境污染状况却始终不容乐观。近日发布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指出,2013年雾霾发生面积大、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更高、危害程度加大,中国要根治雾霾问题至少需要15~20年左右。水体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表示,中国污水排放总量远超过环境容量,仅COD(化学需氧量)就超出环境容量4倍多。土壤污染更触目惊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严重,总超标率16.1%,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污染在不断加剧,另一方面却是多地出现污染治理设施限制或间歇运行。在桑德集团董事长、环境商会会长文一波看来,出现以上的怪现象,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排污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有效监管缺失。但与此同时,他还指出,这也显示出我国工业污染治理依然沿用“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很多企业想方设法降低防治成本,总是为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减少对环保的各种投入,难以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自我约束机制。”文一波表示,“例如一些工业园区,每个企业污水排放都达标了,但园区周围还是有污水排放。”
他表示,由于受自身规模、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每个企业都自建污染治理设施处理自身排放的污染物,实际上很难做到。即使建了污染治理设施也常处于半开半关状态,给监督管理增加了难度。另外,污染治理设施实行非专业化、非社会化管理,运行效率低下,结果导致一些地区污染治理设施因缺乏资金而无力兴建,即使有的地方建得起也无力运行,造成建得越多、包袱越重的现象,严重影响污染治理效果。
“你排放,我治理”专业人做专业事
“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这是在近日京津两地联合举办的党外人士共促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天津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天津市委主委田惠光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大气环境治理理念。
所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即排污企业以合同的形式通过付费将产生的污染交由专业化环保公司治理。主要包括两种运作模式:一种是适用于新、扩建项目的“委托治理服务”,另一种是适用于已建项目的“托管运营服务”。由“谁污染、谁治理”变为“污染者付费、专业化治理”,这已在欧美国家的减排治理中普遍应用。
工业企业为治理设施找个“管家”,将自己不熟悉的治污交给专业公司,由他们来全权打理企业的环境治理。近年来,环保产业界一直在呼吁推动工业污染治理第三方运营的进程。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提交《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建议》的提案,建议第三条就提出了“为确保第三方治理模式的顺利推行,消除排污企业对环保公司能否保证治污效果以及环保公司对排污企业能否及时足额付费的担忧,建议借鉴房地产中介交易的方式,引入第三方中介支付机构。”
第三方环境治理,无疑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思维。
一方面,排污企业由于采用专业化治理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达标排放率;另一方面,政府执法部门由于监管对象集中可控而降低了执法成本;此外,还刺激了环保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可谓一举三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道:“之前企业要做环保,无疑要增加投资,提高成本,所以很多企业总感觉绿色发展是一个负担。我觉得绿色发展恰恰是一个新的机遇,是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增长点,目前需要的是转变观念。”
“环境专业化运营,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文一波说。据介绍,桑德集团旗下目前有十几个工业委托运营项目。专业的环保企业在技术、设备运管、问题应对处理能力方面,要比排污企业具备明显优势;同时,通过合同划定的明确责权,生产企业和环保部门都会对环保企业进行监督,后者对污染治理将极其重视。
“从环保企业的角度来看,如果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和优势的话,通过第三方治理模式可以很容易地做强、做大,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国电清新总经理张开元说,这种模式对排污企业也有很大好处,省去了治理的麻烦。“本来是一个被监管方的企业,变成了对专业公司的监管方,甩去了包袱,安心做生产。”
“扶上马送一程”扶持政策制定中
公平的市场环境是否能确定被业内认为是横在第三方治理环保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一道坎。
环保部科技司副司长胥树凡表示,“我接触过很多企业的老总,他们并不需要政府给多少财政资金支持,关键要给他们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比如很多大的国企都成立了自己的环境治理公司,好的项目都会自己消化,只有一些他们认为自己做起来有难度,又没利润的项目才会拿到市场上来。即使这样,我们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也是会有利润。”文一波说。
有电力行业人士表示,以1.5分的脱硫电价补贴为例,对一些电厂来说根本不够,但如果让专业脱硫公司来做,还会有合理利润空间。
张开元甚至曾经在一次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座谈会上,提出不要再增加补贴了。“因为在现在这个补贴力度上我们还有事可做,如果再提升补贴,所有的治理项目都变成了盈利项目,给我们的市场就会彻底没了。我们的诉求是要给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而不是增加多少补贴和税收优惠。”
碧水源总经理戴日成也认为,一个是价格问题,另一个是环境标准问题。如果没有很好的价格体系,企业的服务做不好;同时高标准才能催生新技术、新的服务,但是,现有的环境标准远远落后于环境形势的变化。
在中国环境投资联盟理事长王世汶看来,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做好环境污染治理的监管。“只有监管真正严格起来,才会催生出市场需求,需求的大小决定了产业的规模和前景。如果监管到位了,处罚足够严厉,企业无法偷排或者闲置环保设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市场也就起来了。”
中科院科技政策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认为,公平的竞争环境应该包括法律和政策环境,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能够通过立法固定下来,不受不利因素影响,同时还要有更好的监管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包括财政部、住建部、环保部等多个部委都在积极推动“第三方服务”的新模式。无论是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科技部都在为第三方服务政策的推行做各种准备,是近年改革的重点。
早在2007年,政策层对于推行工业污染第三方治理就开始了研究。2008年初,国家发改委、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联手在电厂脱硫领域推行特许经营试点,将电厂的脱硫设施交给第三方专业治理公司,以脱硫电价款对达标的治理服务进行支付。
“发改委正在牵头研究制定环境第三方治理的改革措施,预计年内完成该项工作。”马荣表示:“今明两年是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环保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财税金融投资等相关政策的支持,推动环保产业加速发展。”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352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1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