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益阳橡胶塑料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金进尧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4年来,他通过橡胶机械行业的发展实践和企业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履行人大代表职责,为推动行业企业创新发展献计献策。记者日前了解到,今年两会上,金进尧提交了《关于鼓励建设大型橡胶混炼中心的建议》《关于鼓励绿色成型中心柔性化建设,夯实基础工业环节的建议》2份建议,对大型橡胶混炼中心的智能化建设、装备行业小批量柔性成型制造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给予了关注。
设大型混炼中心
解决环保问题,推动技术创新
在橡胶制品的生产过程中,混炼工序是第一道工序,混炼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和最终产品的质量及寿命;同时,也是能耗最多的工序,约占整个生产过程耗能的40%以上。近年来,国内混炼胶行业快速发展,企业越来越多,但规模大多偏小,同质化程度较高。这些小型炼胶中心普遍存在污染大、分散、难以集中管理等问题,且泄漏点较多,难以承担环保设备投资。
金进尧认为,通过配套完善的环保设备建设规模化混炼中心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并能实现混炼能耗的节约,可作为一些橡胶工业发达地区的发展方向。如果采用类似益阳橡机生产的420+800、580+1000升串联式密炼机的话,单位千克的混炼胶能耗可以降低最多25%,规模效应凸显。大规模的炼胶中心可以集中进行环保装置的配置,绿色混炼的实施效果会落到实处。同时,在生产企业没有精力做新技术改造的情况下,专业化的炼胶中心有利于新技术的实施,如湿法混炼、串联式混炼、连续混炼、橡胶齿轮泵式过滤、低温一次法技术等,都可以逐步在炼胶中心这种专业企业得到论证实施,推动高品质混炼胶的生产。
金进尧建议,建立广泛的产学研联盟,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行业的资本投入以及研发机构的科研成果;在大型混炼中心,统筹高分子装备和高分子加工工艺以及高分子配方工艺三者的调整和反馈,规避制造企业和生产企业由于保密原因造成的信息隔绝。设备制造商可以对于加工工艺有所指导,实现配方工艺的最佳工业化效果。
重视炼胶智能化建设
整体水平偏低,发展大势所趋
在《关于鼓励建设大型橡胶混炼中心的建议》中,金进尧提出,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持续推进,为迎接新一轮的产业转型,部分轮胎企业建立了智能制造中心,从项目管理、系统开发、综合管理和业务规划四大方面着手落实智能制造实施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通过推动业务智能化和工厂智能化来持续促进产品设计、工艺、装备、生产、管理、服务及价值链的变革与转型。然而,纵观各个企业的工业4.0配置,混炼中心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是整个工厂中最低的,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他认为,绿色化、智能化、无人化、数字化、节能环保将成为智能炼胶中心的发展趋势。
他建议,从行业战略高度,通过引进高端技术人才,配套完善的集成环保设备和专业化的炼胶设备及系统环保型自动化称量喂料系统,建设规模化混炼胶中心,可以有效服务国内橡胶工业,希望相关协会等主管部门对混炼胶专业生产行业给予优惠支持,以利于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和橡胶制品行业的提质增效,从而实现橡胶工业可持续发展。
推广柔性成型制造
满足企业需求,亟待各方支持
铸造行业是化工装备制造的基础和上游产业。金进尧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铸造行业机械化水平和模具精度、性能、配套性、可靠性水平尚有相当大的差距,许多关键件、模具需要进口。而随着国家日益重视环保问题,许多中小型铸造企业关停。作为益阳橡机的总工程师,在装备领域深耕多年的金进尧敏锐地注意到,需要铸件但订单一般不大的中小用户企业同样遇到了麻烦。他们的订单量少利薄,大型铸造企业不愿意承接。他意识到,小批量定制化铸造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在《关于鼓励绿色成型中心柔性化建设,夯实基础工业环节的建议》中,金进尧提出,推广应用无模复合铸造成型、数字化无模铸造精密成型、3D打印等小批量柔性成型制造新技术。
相比于传统铸造需木模、金属模等模具且工序多、周期长、精确控制难等缺点,无模复合铸造成型技术无需木模、金属模等模具,可直接通过数字化挤压切削及3D打印制造多材质复合铸型,能够适应复杂铸件多品种、小批量、轻量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和高效率、高性能、高精度的用户需求。
数字化无模铸造精密成形,则是一种全新的基于三维CAD模型驱动的柔性化、数字化、精密化、绿色化快速制造方法。通过机器直接切削砂体得到铸造用砂型,省去模具制造环节,从而缩短工艺流程,提高制造工艺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3D打印砂模、蜡模或中间模具,通过传统铸造工艺得到所需金属零件,可以大大缩短交期,无需模具成本,在研发和中小批量定制化生产有显著优势。3D打印和数字化设计和模拟分析等技术结合,是实现轻量化设计和绿色铸造的关键。
金进尧建议,在柔性成型制造技术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对引进自动化铸造设备、无模数字化铸造设备、3D打印设备的企业给予补贴。
“会面临设备一次性投资和技术成本偏高等问题,但任何新技术的前期应用都会受到成本控制的困扰。市场机制运作的日益成熟,能够解决小批量高效生产的成本问题。国家、行业和社会各界早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金进尧说。
(转“中国化工报”)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2200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2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