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从平凡中绽放——首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刘玉的故事

文/于万夫   刘  卓

  在化工企业,操作工是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工种。塔林罐区,管线纵横,一年365天,周而复始地沿着规定的路线,按照规定的责任,重复着几乎不变的岗位行为,很难出业绩。而本文主人公刘玉,却在化工操作工的平凡岗位上,精彩叠加,业绩斐然。2006年以来,连续8年被评为劳动模范、“十大金牌”工人,成为“吉林好人”“江城好人标兵”、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5年3月5日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首批全国50位岗位学雷锋标兵之一。


  他很平凡:技校生,操作工,班组长。


  他很精彩:劳模,标兵,金牌,奖章。


子承父业走进吉化


  1986年,17岁,刘玉考入吉林化工技校化工班。1989年7月毕业,分配到吉化染料厂25号车间。


  刘玉的父亲是吉化化肥厂装卸队工人,看到儿子按自己设计的“初中毕业上技校,技校毕业进吉化” 的“人生流程图”,如愿以偿地穿上工作服,成为吉化人,甭提多高兴了。


  那个时候的染料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坛坛罐罐,环境艰苦。刘玉所在的车间生产还原艳绿FFB,因为有毒有害,工人们时常是防毒面具,大皮兜子,全副武装,刚刚20岁的刘玉却十分知足,爱岗敬业,人们总是见到他乐呵呵的在岗位上奔波、忙碌。


  刘玉入厂那年,吉林省、化工部分别做出“学吉化”的决定,吉化公司电视有影,报上有名,全国各地到吉化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这让刘玉感到光荣而又兴奋。


  下班回家,他跟同是吉化人的父亲谈起自己参加工作的体会:“爸,当个吉化人真好,真光荣!” 


  “儿子,咱得当个合格的吉化人、优秀的吉化人!”


  当时,吉化党委正在组织“吉化人形象”大讨论。为了说明什么是“合格的吉化人”,爸爸讲了“麻袋毛”的故事:“你们染料厂有个李云山,老工人,那真叫爱工厂,做主人,长年累月,他用积攒起来的麻袋毛给厂里换回两台大解放。”


  这是刘玉第一次知道李云山的名字,也头一次听说“麻袋毛”的故事:“爸,你放心,不能光沾吉化的光,我也要为吉化争光。”


  从此,李云山就是榜样,刘玉下定决心,要成为“麻袋毛”精神新时代的传人。


  1990年5月,进厂还不到一年。有一天,刚接班,氧化反应锅的法兰垫呲开了,浓度98%的强酸夹带物料溅射出来,刘玉毫不犹豫的冲上去,关掉阀门,控制险情,避免了事故的蔓延。


  衣服烧碎了,脸又红又肿地苍了起来,从医院回家,母亲吓哭了:“儿子,再有这事儿你不能上啊!”


  比谁都心疼儿子,却一直没言语的父亲生气了:“他是操作工,他不上谁上!”


  “妈,爸说的对,我有岗位责任,我不上谁上?”


  刘玉始终把父亲视为“导师”。他说:“我有个好父亲,他给我人生注入的都是爱工厂、做主人的正能量。”


  2013年父亲被查出肺癌,晚期,刘玉打算请几天假,在家陪陪他。但是不行,爸爸都快要把心掏出来了:“儿子,你一天也不能请假,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你是带队伍的人,啥时候都别忘了自己劳模、班长的身份,尽忠高于尽孝。”


  “原来咱爷俩都是吉化人,现在我不行了,你必须担起咱家两代人的责任,好好干,干出个样来。”


  2015年春节,大年初四,父亲走了。


  捧着老人的遗像,接过老人的遗愿,担起两代人的使命和责任,刘玉继续演绎精彩吉化的感人故事。


尽职尽责的好工人


  苯酚丙酮装置是吉化30万吨乙烯的配套工程。在“96.9”开车目标明确之后,1994年刘玉被调了过来。


  吉林石化的苯酚丙酮装置引进美国UOP技术。对刘玉而言,从还原艳绿到苯酚丙酮,决不仅仅是个“调动”啊,那简直就是从封建社会一下子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从手工作坊一下子到了现代技术。


  他十分震撼,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油然而生。


  在新车间、新岗位,刘玉最佩服班长吕海波。吕海波比刘玉年长10岁,技术过硬,名满全厂。有一次,精馏岗位的一台设备打不出料,谁也找不到毛病,美国专家来了也没辙,吕海波瞅了瞅,胸有成竹地说:“里边结晶了,堵了。”


  大伙将信将疑地把设备拆开,果不其然,哗啦一声,大夏天却淌出一堆“冰”来。刘玉佩服得五体投地:“高手,当工人就得这样,给工厂长脸。”


  在25号车间,刘玉已经当了3年“岗长”。但是,到了苯酚丙酮他必须从头做起,从“外操”到“内操”,从“主操”到“备员”,20年间,装置区里的酚回收岗位、烃化岗位、氧化岗位、分解岗位、精馏岗位他干遍了,车间里的工艺流程倒背如流,装置里的阀门节点了如指掌,凭着精湛的技艺,他从初级工,干到高级工,2011年考取了工人技师称号。


  2008年开始,化工市场动荡,苯酚丙酮装置无法稳产高产,负荷频繁调整,给工艺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


  无法承受也得想法承受。刘玉和他的一线操作人员必须责无旁贷地担起自己的责任,调控运行参数,确保平稳操作,提升质量,降低成本。QZ—2000是一种价格昂贵的催化剂,使用寿命3年,但是频繁调整负荷,势必影响其活性,影响到产量和质量。而要恢复催化剂活性,就必须全线停车,进行热苯冲洗,带来成本与消耗的巨大压力。


  那些日子,在工艺工程师的指导下,刘玉和班组成员早来晚走,死看死守地盯着DCS画面,盯着AMS塔的塔板温度和焦油塔回流流量,连续跟班分析检测1100多次,渐进调整,寻找最佳运行数据,将装置的控制点优化在90%以上,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有效降低了各项能耗指标,为工厂创效106万元。


  十几年来,刘玉上班,没坐过厂里的通勤车。无论上什么班,无论白天晚上,他必须比别人提前到岗1小时,坐在电脑前,对装置区成百上千个控制点、监测点,逐个翻看其数据变化,凭经验,判断生产工艺的运行情况,心中有数,遇事不慌。
有一次,在中控室精心监盘的刘玉发现C区中和酚回收单元PRU系统的流量指示有问题,拿起对讲机通知“外操”:“马上确认一下,我怀疑FRS-5017画面显示的进料量是假数值。”


  “外操”到现场一看,已无流量,确实是“假数值”,立刻处理,没给生产造成损失。刘玉常说,再现代化的技术也得靠人去精心管理,这种假象如果不识破,处理不及时,就会烧坏设备,酿成事故。


  2011年10月,利用大检修的机会,厂里给装置加了一台空压机,使苯酚丙酮产能从11万吨增长为13.5万吨。但试车不顺利,启动就报警,开不起来。新设备制造厂家的技术人员来了,也没查出毛病。一直在现场忙碌的刘玉提出了他的看法:我看这像是循环水系统的自我保护功能,是不是管线里的盲板没有打开?


  一查,果然如此,让刘玉言中了。人们赞扬刘玉“技术过硬”,但刘玉一再强调,当个合格的吉化人,技术业务得有李国才、侯德武的“矛盾乐”精神,爱厂爱岗得有于德泉、李云山的“麻袋毛”精神。 刘玉本人率先垂范,爱工厂,做主人,始终是标杆,是员工中的佼佼者。 


  2013年2月,刘玉向车间“请战”,把中和酚回收单元伴热系统改造任务承揽下来。他带领大家一口气换掉了中和单元36个老旧疏水器,又把工艺管线伴热回水与暖风机回水合并为一条管线,同时还组织大家清洗了蒸汽凝液罐上部的冷却器。这三招儿下来,两个月,为工厂创效16万元。


  刘玉说:“节能降耗人人有责。工厂里,能源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可着劲儿的用,很多事儿其实就是个责任心问题。”


  他带人把泵房的蒸汽采暖,改为凝液回水供热,按照零上5~10℃的标准严格控制,在保证设备、管线安全过冬的同时,一个月,全车间的蒸汽消耗每班节约17吨,每天节约50吨、每月节约1500吨,折成人民币就是20多万元。


  夏天的一个晚上,凌晨4点,在装置区巡检,经过铁路专用线站台,刘玉看到己二胺空桶参差不齐的堆放在那里,走过去,他想归弄归弄,随手一搬,感觉桶底有液体流动。一连检查了好几桶,或多或少都有些挂壁料残留。己二胺,进口化工原料,一吨5万多元,空桶没空,就这么从眼皮底下放走了?不行!下班后,他再次来到站台,50多个待运空桶,挨个“控”了一遍,1个多小时下来,竟然回收了价值1万多元的原料。


  刘玉把他的发现跟班里的党员同志说了,跟他一块儿回收己二胺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空桶里倒出了化工三班党小组的“第一桶金”。当时在工厂开展“党员人均创效1000元”活动中,他所在的化工三班人均创效8000元。如今,这个回收项目已经列为车间党支部的“党员工程”长期坚持,每年回收己二胺价值5万余元。


  家大业大,积少成多,节能降耗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会有的。2009年春天,天刚亮,站在车间控制室门前的刘玉,看到装置区里的照明灯全都在曙光中有气无力地亮着。心想:“冬天7点钟亮天,夏天4点钟亮天,装置里这么多照明灯,要是管理不好,那得浪费多少电呐!”


  于是,他和副班长车军、运行工程师冯长满商量,尝试着把“照明灯”纳入班组岗位责任管起来。从此,整个装置里819盏照明灯,被化工三班20多双“定时开关”般的眼睛死死地盯上了,4个月下来,节电5.64万度,价值5万余元。


  领导把刘玉班的做法在全车间推广,使个人行为成为团队行动,“麻袋毛”精神在新时期、在他的故乡染料厂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与升华。2013年,刘玉20年如一日点滴节约的事迹被拍成电视专题片,获评中国石油最美一线石油工人称号。


尽心竭力的好班长


  2000年刘玉被选为副班长,2003年当上了班长,“长龄”已有15年。


  也许有人会问:班长到底是个多大的“官”?他有什么权力?能管多少事?


  苯酚丙酮装置占地4.5万平方米,安装着现代化程度很高的631台设备,21座高塔,28个大罐,几千条管线,遮天蔽日,而里面走的物料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当厂长、车间主任下班回家以后,班长就是生产活动的总指挥,他就是这片广阔天地说话算数的主宰。


  2010年夏日的一天,4点班,晚上10点多钟,突然风起云涌,雷电交加,刘玉和全班同志的神经高度紧张起来,大家都明白,面对这种天气的第一要务是严防“晃电”事故的发生。


  在中央控制室,刘玉操起对讲机,面对DCS画面,向外操、内操,向各岗位发出“密切关注装置运行状况”的号令。按应急预案的要求,当务之急是把全班人马“钉”在岗位上,随时准备处理异常情况,外操启动设备,内操调整参数。


  果不其然,10点15分,一道强烈的闪电划过,瞬间断电,装置停车,12台泵全部停止运行。可是,此时化学反应还在装置里继续,一旦操作失误,或处理不及时,超温,超压,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刘玉在指挥各个单元内外配合、尽快开车的同时,自己一头扎进狂风暴雨,冒着电闪雷鸣,朝800米开外氧化单元那个反应剧烈、开车难度最大的岗位跑去,那里有两台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大型机组:冰机、空气压缩机,他必须亲自处理,亲自启动。


  当时,从1楼到6楼,几乎所有的泵都被“晃”停,要完成一个操作,至少折腾两个来回,刘玉和他的同事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尽快把装置开起来,绝不能让“小故障”扩大蔓延成大面积系统停车的“大事故”。


  在长800米,宽400米,高6层楼的硕大空间,15名操作工,纵横驰骋,镇定而又准确地忙碌,只用15分钟,就让装置全部恢复了正常运行。


  可是,还没等大家喘口气,第2次、第3次晃电又接踵而至,两个多小时,刘玉带领大家处理了4次晃电事故,顺利切换设备31台次,稳住了装置的运行状态,避免了全线停车,挽回了企业至少500万元的损失。


  一个个操作工都成了落汤鸡,但大家累得高兴:这一宿没白熬,这一宿有价值,大家共同经受了一次对工厂,对岗位,尽职尽责的洗礼和考验。


  刘玉指挥若定的魄力与权威,源自对装置的了解,对技术的把握,当然也包括对他的员工心里有底。


  刘玉所带的化工三班,始终是吉林石化、中国石油的模范集体、标杆班组。有人把刘玉班组比作新时期吉化染料厂的“黄埔军校”。十几年来,手把手“传、帮、带”,化工三班培养出许多技术尖子和走上管理岗位的基层干部。


  刘玉有个爱徒叫车军,1994年技校毕业,机灵好学,是个好苗子。刘玉一直鼓励他“再学习”:“咱们掌管着这么先进的装备,你那点知识哪够用!”听师傅话,小伙子拿到“大专文凭”,刘玉还说“不行”,2012年车军拿到华东理工大学的本科学历。在刘玉成为吉林石化“十大金牌”工人之后,车军紧追不舍,成为吉林石化第5届“十大金牌”工人,同时还考上“高级技师”,只有“技师”称号的刘玉比谁都高兴。他说:“这证明了一个真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杨云龙,在苯酐车间当过多年班长,是个“硬手”。2008年,转岗分流到刘玉身边,外操,内操,从头做起。这个人办事麻利,闻风而动,但刘玉强调“雷厉风行没错,但在这么精密的现代化装置里,不能听风就是雨,必须思考一分钟。”经过5年磨练,如今杨云龙也跟刘玉一样在化工一班当班长,撑起一片天地。他说,刘师傅让我“想好了再去”,这对我不仅是个重要改变,也是安全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


  2013年长春工业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陈刚,入厂后,一直放在刘玉班培养锻炼。有两次夜班,小伙子困了,刘玉亲切地招呼他:“走,我带你到装置里转转。”边走边看,边看边讲,把困倦时刻变成了学习机会、实践课堂。陈刚说,师傅亲兄弟一样,用行动教育我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刻。


  李树江,年龄偏大,身体不好,转岗来到化工三班,人生地不熟,一直有点隔阂,融不进这个集体。刘玉主动亲近他,上班带他巡检,下班一起回家,尽量让这位老同志感到班里有温暖。一次夜班,李师傅突然觉得头晕没劲儿,直冒虚汗,大家不知所措,刘玉马上想到他有脑血管毛病,送到医院,诊断为重度脑梗塞。住院护理,照料饮食,刘玉和班里的同志全程参与,李师傅不仅庆幸自己摊上了一个好班长,更认可这个集体可以托付。他一再表态:“别人不愿意干的杂活儿,我都能干。”上夜班,他总是早来个把小时,把食堂送来的夜餐,每人一份,装好,摆好,竭尽全力让这个班像家一样。


  曾经在化工三班当工人,现已调到关键岗位,当上中层干部的大有人在,陈亚军、陈启昌、姚兵、石林等当年刘玉的徒弟,如今都成了厂里的部门领导。 


  刘玉说,一个人再能耐,就是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团队的力量,才是实力,才是战斗力、竞争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474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406.html

(0)
上一篇 2022-04-20
下一篇 2022-04-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