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创新发展的新时代

一、我国企业创新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远远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要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至少要具备四个条件和标准:一是要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占据世界技术制高点的产业核心技术;二是要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三是要具有较强的产业国际投资、经营和贸易的能力;四是要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一流技术、管理人才和享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同世界经济强国相比,这四个方面我们都有很大的差距。

无论是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还是展望全球经济发展的未来,我们都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201212月发布的第五份全球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全球趋势2030:变换的世界》中,将技术创新列为改变全局的五大因素之一。报告认为,到2030年,信息技术、自动化与制造技术、资源技术及医疗卫生技术这四大技术将重新塑造世界经济、社会和军事发展。特别强调“未来需要与重要资源安全相关的技术突破,以满足世界人口对食物、水和能源的需求。在该领域位居前沿的主要技术包括基因改良农作物技术、精确农业、滴灌技术、太阳能、生物燃料、提升采油率技术及压力萃取天然气等”。报告还预测,未来技术发展的重心将由西方向东方和南方转移,“跨国公司将焦点集中在增势迅猛的新兴市场,而中国、印度、巴西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公司则在国际上大展拳脚。未来15-20年,更多技术活动很可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转移的速度要看发展中国家能否获得风险资本、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情况如何,及国内公司是否一心做大做强,在国际上出人头地。”

最近,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IBM)也对全球1500CEO做了一项调查:什么是“未来的领导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在调查显示中位居榜首。这些CEO认为,创新能够革新产业,创造财富,其威力之大,有史可鉴。苹果公司的iPod播音器打败了索尼的随身听;星巴克凭借咖啡豆和氛围击溃了传统的咖啡店;全球性互联网电话公司Skype运用“免费”策略,赢过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和英国电信;易趣(eBay)打败了分类广告;西北航空公司屈居于美国航空和达美航空之下。在每个案例中,都有创新的企业家运用富有创造力的想法,为领先行业的公司打造了有力的竞争优势,创造了巨额财富。这个调查报告还要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结尾,结尾写道:当然,回顾过去,我们可以提出一个价值一百万的问题:“他们是如何办到的?”然而放眼未来,也许我们可以提出一个价值一千万的问题:“我如何才能办到?”

面对创新发展的新时代,中国企业应该有着更加强烈的紧迫感和更加自觉的责任感。因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更加紧密、更加深入的今天,同世界经济强国相比,中国企业的创新面临着更加特殊的经济环境和现实基础。更加特殊的环境和基础集中体现在四个重大的变化上:

第一,中国经济已经完成了“短缺时代”的发展任务,产能过剩已经成为结构性的全局矛盾。目前我们国家除了资源类产品、高技术类产品短缺外,其余大宗原材料类产品、一般加工类产品都处于过剩或严重过剩状态之中。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诸多矛盾,都能追索到产能过剩这个根本的病因。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现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来付出的代价必然更大。”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就是重复建设严重、产品同质化泛滥,根子就是创新能力不足。

第二,中国技术引进的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精尖技术和关键的核心技术基本上无法引进。在我国技术十分落后、经济短期严重的时期,引进国外一些二流、三流技术是不困难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引进了不少国外先进的技术,有力地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但今天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如果再想引进世界一流的技术、甚至关乎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时,那就肯定是很难办到的事情了。将心比心,这样的技术我们能够轻易转让吗!高精尖技术、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只有靠自主研发。没有一流自主研发的能力,那你就别想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

第三,我们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的时代,科技创新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未来。美国国家情报局2012年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全球趋势2030:变换的世界》认为,到2030年,信息技术、自动化与先进制造技术、资源技术和医疗卫生技术等四种科学技术将塑造改变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和军事发展。当前,我们已经看到由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将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特别是北美页岩气新能源的革命、纳米材料技术的新突破、生命科学与基因工程的新进展以及3D精密制造的新工艺,正在迅速改变着世界市场竞争格局的新变化。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融合突破正在催生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也将开启一个重大的时代转型,有人讲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察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还有一系列更多的改变正在蓄势待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会使我们“做新、做多、做好、做快”的能力释放出更大的价值,也必将产生一批新的赢家和输家,我们必须学会和适应这种未来创新形势的新变化以及创新技术突破的新要求。

第四,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是当前整个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环节。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创新发展的主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到2013年底我国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3万家。无论是对企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的分析中、还是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的分析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或者根本性的差距,那就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差距。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矛盾和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的突出问题,其根本原因,都可以归结到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上来。别人会干的我也会干,别人不会干的我也不会干,所以产品结构雷同,同质化竞争严重;大多数企业“摸着石头过河”的原始创新很少,“摸着屁股过河”的模仿创新很多,所以重复建设严重,差异化发展短缺。“追求别人的追求”、“收获别人的收获”,这样的企业绝对是没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

在近年来北京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许多国外专家和学者都认为,中国企业在成长为大企业、国际化企业的进程中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

“中国企业在引领世界的新技术开发上仍然落后;大型中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仍然落后于那些总部设在高收入国家的企业;在行业的集约化或者集中化的过程中,很多行业的制高点均被高收入国家的企业占领,中国企业在国家竞争中相对弱势;与高收入国家大企业发展合作方面,中国企业面临着一条漫长且复杂的路;与领先的国际企业相比,中国大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还非常小,其存量还不到荷兰的15、英国的110、美国的120;中国的大企业在高收入国家的直接投资存量还不到200亿美元(相当于《财富》500强一家中等市值公司的国外资产水平),几乎没有什么业务。高收入国家的大企业现已深深融入了中国经济体系,但中国的大企业却在高收入国家基本上被看作是无足轻重,致使‘我中有你,你中却没有我’。”如果不能尽快改变我国企业不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不能尽快改变我国企业不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文化环境,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就会受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都要多的严峻挑战。

以上这四个重大变化,都集中提出了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必须加快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必须加快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全球竞争的大环境下,企业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无论是年轻的公司还是百年的公司,无论是大型公司还是小型公司,无论是制造型公司还是高科技公司,企业的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这种重要性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

2015年519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对我国企业创新目标,企业创新战略和企业创新能力又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天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10大重点领域取得领先的技术突破,将会极大地提高我国技术创新的水平和创新发展的能力。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我国企业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企业创新必须提速,企业创新能力必须显著提升。企业创新集中体现在“先人一步、高人一筹”的能力上,在速度上“先人一步”,在技术上“高人一筹”,这是企业创新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我们的企业“先人一步、高人一筹”的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转型升级就是一句空话,建设经济强国就是一句废话!创新能力不仅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今天,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国家创新能力是建立在企业创新能力之上的,要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则必须首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和原因

(一)近年来我国创新能力呈显著增强态势。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在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结构调整的宏观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创新投入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科技创新及成果迅速提升,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显著增加,技术市场规模大幅提高。

根据统计,2013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1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9%,其中基础研究经费569亿元。下图可以看出,我国科技投入逐年递增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2013年国家安排了3543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118项“863”计划课题。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43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02家。全年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33]累计支持设立141家创业投资企业,资金总规模近390亿元,投资了创业企业422家。截至年底,有效专利419.5万件,其中境内有效专利352.5万件,占84.0%;有效发明专利103.4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54.5万件,占52.7%

2013年我国成功发射卫星14次。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施首次绕飞交会试验,嫦娥三号探测器顺利实现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从深潜海试到科学应用的跨越。

(二)我国创新能力与国际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

1.与国际上的发达国家对比,我国科研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与以色列、日本、韩国、德国、美国、新加坡、法国等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单位:%

 

国家和地区    Country or Area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 as of GDP

2000

2005

20082009

世界         
World

2.13

2.04

2.14

高收入国家   
High Income

2.42

2.32

2.43

中等收入国家 
Middle Income

0.66

0.86

1.07

中国          China

0.9

1.33

1.47

 

 

 

 

以色列        Israel

4.32

4.41

4.27

日本          Japan

3.04

3.32

3.45

韩国          Korea,Rep.

2.3

2.79

3.36

德国          Germany

2.45

2.49

2.82

美国          United States

2.71

2.57

2.79

新加坡        Singapore

1.85

2.19

2.66

法国          France

2.15

2.11

2.23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是经常性和资本性支出(包括超前支出),目的在于增加知识存量的创造性、系统性活动。具体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目的在于寻求新型设备、产品和工艺的科学实验活动。

 

 

 

 

 

 

 

 

2.我国每万人中技术人员数量仍然偏低:

单位:人

 

国家和地区    Country or Area

每百万人中研究与发展技术人员数

Researchers
in R&D  (per million people)

2000

2005

20082009

世界         
World

 

 

 

高收入国家   
High Income

3466.78

3842.59

3981.76

中等收入国家 
Middle Income

493.86

590.73

 

中国          China

547.67

855.54

1198.86

 

 

 

 

新加坡        Singapore

4243.82

5576.49

5833.98

日本          Japan

5150.89

5385.04

5189.28

韩国          Korea,Rep.

2356.5

3822.21

4946.94

美国          United States

4579.11

4633.46

4673.21

加拿大        Canada

3520.58

4236.20

4334.73

新西兰        New Zealand

2296.87

4168.97

4323.73

澳大利亚      Australia

3443.97

4038.61

4258.50

英国          United Kingdom

2896.93

4129.37

3946.94

德国          Germany

3131.48

3297.14

3780.09

法国          France

2914.08

3319.97

3689.78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研究与发展技术人员:是指专门从事研究与发展活动,在知识或技术某一分支领域接受过职业或技术培训的人员。

 

3.从专利申请数量上看,我国居民专利申请数量已居世界首位,但由于高技术产品市场规模不如美国,国外居民到本国申请专利的数量与美国相比存在差距。

                                                                                                单位:件

 

国家和地区    Country or Area

居民专利申请数量

Patent
Applications

Residents

非居民专利申请数量

Patent
Applications
Non-residents

2000

2005

2010

2000

2005

2010

世界         
World

823991

964773

1060313

447801

590681

621207

高收入国家   
High Income

752959

811883

775219

331533

406269

450049

中等收入国家 
Middle Income

70822

146903

281357

115929

183934

190556

中国          China

25346

93485

293066

26560

79842

98111

 

 

 

 

 

 

 

日本          Japan

384201

367960

290081

35342

59118

54517

美国          United States

164795

207867

241977

131100

182866

248249

韩国          Korea,Rep.

72831

122188

131805

29179

38733

38296

德国          Germany

51736

48367

47047

10406

11855

12198

俄罗斯联邦    Russian Fed.

23377

23644

28722

8960

8609

13778

英国          United Kingdom

22050

17833

15490

10697

10155

6439

法国          France

13870

14327

14748

3483

2948

1832

 

 

4.从世界500强企业数据看,2013年世界500强的入围门槛提高到232亿美元,上榜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依次是:美国132家、中国95家、日本62家、法国31家、德国29家、英国27家、瑞士14家、韩国14家、荷兰12家、加拿大9家。2012GDP世界排名中位居前10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巴西、俄罗斯、意大利、印度。上榜企业数量最多的6个国家,同时也是在GDP世界排名中最靠前的6个国家,这些国家主导了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预计2014年世界500强最后一名的营业收入为244亿美元。2014年中国上榜企业的数量将达到105110家,2015年中国或将赶超美国成为世界500强排行榜上的第一大国。

但从产业结构上看,中国入围企业集中在传统产业,创新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严重失衡。500强涉及52个行业,2013年中国企业涉足了27个行业,中国上榜企业最多的前几个行业依次是采矿、银行、金属产品、汽车、工程与建筑、炼油,这些行业的上榜企业占了中国全部上榜企业的一半多,其中有些已经是产能过剩行业。中国来自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较少,在零售、食品、服装、家居、保健、娱乐、信息技术服务等第三产业服务业榜单上,没有中国企业。

美国上榜企业最多的4个行业是银行、炼油、航天与防务、食品店和杂货店,大约占了美国全部上榜企业的1/4,此外,美国其他近百个企业则比较均衡地分布在人寿、保险、汽车、贸易、制药等40多个服务型的行业中。日本上榜企业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是汽车(8家)、电子(7家)、保险(6家)三大行业,这3个行业的公司加起来约占日本企业总体上榜数量(62家)的一半。

从企业榜单上看,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以及第三产业、新兴产业企业非常稀缺。技术型、创新型的电子类、IT类企业所占比重很小,其中电子类仅有2家,计算机类仅3家,而这其中台湾就占据了4家,中国大陆仅有联想一家计算机设备公司。而日本有7家电子电气设备企业,有3家计算机设备公司。

(三)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的差距和原因。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人才培养、使用方面的原因;既有宏观管理层面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概括起来讲,根本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缺乏产业技术创新的领军人物和领袖级的企业大家。目前中国人口13.6亿,比欧洲、美国、日本和其他工业化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中国经济的发展令世界惊叹,2013年中国的GDP达到9.4万亿美元,美国的GDP17.1万亿美元,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是美国的55%1980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200美元,2013年达到6900美元,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均GDP将和美国持平,达到60000美元。但是至今为止,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是建立在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基础之上,许多产业的发展还是建立在跟随发展的基础上,距离产业领导者的地位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中国的华为、酷派、联想、中兴、小米这些知名的公司,2013年生产了3.46亿部智能手机,这是很出色的成绩。2013年,中国企业还生产了1.64亿部平板电脑。但国外公司认为,中国企业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只是国外公司产品的低成本复制品,虽然有一些小的改动,但这些改动的创新水平很低。复制只能做产业的追随者,而创新才会成为产业的领导者。虽然联想、华为、海尔和中兴通讯的名字在海外变得越来越知名,但这些公司仍然没有被完全视为全球精英电子公司的一部分。为什么中国公司缺少产业技术创新的领军人才和领袖级的企业大家呢?

这不能不让我们联想起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来。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时,钱学森十分感慨地对温家宝总理说:我们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也许有人会不服气,难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真的没有培养出超越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吗?我请你们看一看我国民国时期培养出的大师名单:科学方面:钱学森、邓稼先、杨振宁、竺可桢、李四光;文学方面:巴金、张爱玲、鲁迅、老舍、沈从文、徐志摩;教育方面:蔡元培、陶行知;思想方面:胡适、梁启超;美术方面:徐悲鸿、齐白石。请问,我们有谁能够拿出一个超越者的名单!

据说温家宝总理2006年拿这个问题请教了国内最有名的六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他们的回答是: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老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高校大改革大发展起来之后,应该有大提高;不仅要做大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我想,这样的答案,显然是不能让钱学森老人家满意的!

习近平总书记也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说到:“我们现在研发人员总数360万人,居世界第一,美国不到我国的一半,日本、俄罗斯各有80万。人才总量很多,说起来大家都很羡慕,但领军人才、尖子人才稀缺,世界级大师更是匮乏,‘有大楼无大师’。我国世界一流科学家仅有100多人,占世界的4.1%,美国占到42%。应试教育体制培养了一些‘考试天才’,发明和创新人才不足,有潜力的青年人才流失严重。支持创新的基础性人才队伍不健全,职业教育、工艺工程水平不适应创新发展需要”。技术创新领军人才缺乏,是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制约。

二是缺乏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的系统安排和长远规划。我国企业创新大多都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和长期的技术积累,往往是想一出干一出,干成了,幸运!干不成,拉倒!其实,任何一个技术创新,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有连续递进效应的。颠覆式创新、跳跃式创新都是建立在渐进式创新积累之上的。没有创新发展的系统安排,没有在一个技术领域的长期积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技术创新,要想取得大的成功、大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当前,无论是产业创新,还是企业创新,无论是宏观创新,还是微观创新,缺乏、甚至没有系统安排和战略规划的现象比比皆是。推着走、干着看、力量不集中,资金撒胡椒面的问题随处可见。

但我国航天事业的创新发展则是另外一个天地。新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起步的,经过6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了钱学森这个专业大师,以及他的系统安排和战略规划,才有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领先地位。钱学森在美国期间,曾有机会随其导师赴战败后的德国,系统了解二战结束前德国的火箭导弹研发生产体系,后来,钱学森又担任了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对美国的火箭导弹研发体系他也十分熟悉。归国前钱学森已经完成了他的系统工程学专著。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巨擘,而且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系统科学大师。归国后,他不仅提出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先后顺序:火箭、导弹、“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卫星)、绕月飞行、载人航天……。还把工程控制论的理论运用到航天实践中,提出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为我国国防科研管理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开创性地贡献。在导弹研制组织管理中,创立了“两师系统”(设计师系统和行政指挥系统),成为系统工程管理的典范。他提出了“总体设计”的思想,推动成立了具有宏观指导与系统控制管理职能的总体部门,保证了重大项目研制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转。他倡导并贯彻了“把故障消灭在地面”的理念,坚决落实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科研实验原则,带动形成了严而又严、细而又细、慎之又慎、实而又实的过硬作风,成为我国国防科研系统的优良作风。特别是在我国导弹事业起步之初,钱学森既当领导,又当老师。火箭、导弹研究院成立的当天,他就为新分配来的一百多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并积极筹建力学研究班,亲自拟定学科教材,亲自授课辅导。他还倡导设立了“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鼓励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脱颖而出。在制定第二代战略导弹研究计划时,他又积极提议由第二代人挂帅当总设计师,自己隐退幕后,正是由于他的悉心培养和倾心扶持,一批堪当历史重任的青年才俊很快走上了关键岗位,成为国防科技事业的领军人物。可以这样讲,没有钱学森这样的领军人物,没有我国航天事业的系统安排和长远战略规划,就没有我们中国航天事业今天的辉煌成就和领先地位。

三是缺乏有效、规范的创新激励机制。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但在企业实际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的原则落实的并不好。平均分配、按“年”分配、甚至按“胆”分配的情况比比皆是,唯独“按劳分配”的情况很少见。在科研开发、技术创新上,体现创造价值的“按劳分配”更是难得一见。技术创新、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不仅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劳动,而且还要承担巨大的失败风险,如何体现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价值创造,如何体现技术创新中的“按劳分配”,是我们企业必须要突破的一项制度创新。没有技术创新的“按劳分配”,没有合理、规范的创新激励机制,就不可能有中国的创新型企业。要充分调动好、发挥好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我们必须既要有理想、事业的激励,也要有物质、利益的激励,只有使他们“名利双收”,技术人员和企业的创新才可能持续不断。在创新激励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其中给予产权、股权激励就是一种成功的作法。让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在他们自己专利产业化的过程中,通过技术股权收益、期权确定、在资本市场的变现,增加合法收入,甚至实现“一朝致富”。美国硅谷的创新企业,就是普遍采取期权、股权激励,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新活力。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都是用自己的科技创造取得了巨大的回报。在创新激励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上,我们完全可以把胆子放大一点,步子迈快一点,办法再多一点,创造出更多的具有中国特色、更具活力、更加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来。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666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648.html

(0)
上一篇 2022-04-20
下一篇 2022-04-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