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前所未有 达标势在必行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碳达峰碳中和
2020年7月,在欧盟宣布碳中和计划之前,已有30多个国家宣布碳中和目标。全球重要的经济体,也就是占全球GDP75%、占全球碳排放量65%的国家开始碳中和。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一重要宣示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画了宏伟蓝图。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对此,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纷纷表态支持。
任务目标:责任重大挑战空前
对于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认为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困难不容忽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孔凡群说,“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是习近平主席向全世界作出的承诺。综合我国节能减排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来看,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增幅和总体规模虽然已位列世界首位,且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在化石能源消费持续增长的推动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呈增长趋势并逐步达峰。从“十四五”起步到本世纪中叶,节能减排降碳、实现碳中和目标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茂名石化执行董事尹兆林也表示,根据国家统计年报,2010~2018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平均年增长3.43%,要兑现碳达峰、碳中和承诺,困难较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认为,碳达峰和碳中和承诺对中国形成了很大的挑战。挑战之一是中国已经加入《巴黎协定》。在《巴黎协定》的约定中,中国的承诺是2030年国内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是2005年的60%~65%,说明能源利用效率要大幅度提高才行。
挑战之二是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资源的种类、利用方式和利用总量直接相关。鉴于能源的基础地位和辐射作用,温室气体的排放与碳中和的涉及面极其广泛,超越了能源、交通等具体领域,也与我国总体工业结构密切相关。我国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国家的根本原因在于能源及其相关的工业体系主要依赖化石资源,必须重构我国能源及相关工业体系从高碳向低碳化、绿色化突破,形成先进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体系,才能完成碳中和国家目标,同时支撑我国长远发展。因此,可谓挑战前所未有,任务异常艰巨。
落实前提:顶层设计全国一盘棋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涉及面非常之广,初看是一个能源问题,细看是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和工业结构的问题。碳减排与每一个行业都有关系,但又超越了每一个行业。”刘中民说。
他认为,科技部及相关部委前期部署的各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虽然涉及到一些碳减排技术,但要实现碳中和国家气候目标,不仅需要突破各领域众多关键技术,更需要破除各能源种类及各能源相关行业之间的壁垒,跨领域突破多能融合互补及支撑能源相关重点行业工业流程再造的关键瓶颈及核心技术。跨领域系统化布局有巨大的创新空间,并带来巨大的总体节能减排效果。这也是我国新能源体系构建和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和难点。
刘中民表示,鉴于碳中和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强烈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跨领域综合交叉的碳中和重大科技专项,发挥国家体制优势,超越领域限制,加快形成全面支撑我国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的技术体系,推动我国能源体系及工业结构全面升级,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求每一个行业自觉地去追求技术进步实现碳减排,同时又需要全国一盘棋地做好这件事,包括顶层设计技术路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速成果转化落地、加强战略研究和新型创新体系构建等。
“碳中和不仅仅是能源的事,它与产业链等方方面面都有关系,碳中和目标将深刻影响下一步产业链的重构、重组和新的国际标准的制定。”全国政协委员,淄博市政协副主席、民盟淄博市委主委,齐鲁石化公司三级协理员达建文谈到。
达建文表示,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但要在全社会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更要尽快制定和完善二氧化碳减排政策。
达建文建议,国家要建立起碳总量的目标,统筹不同程度发达地区和不同功能区的碳排放政策与指标,充分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对减排贡献率的积极影响,抑制高能耗产业扩张;在完善二氧化碳减排政策体系的同时,加快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技术攻关,通过税收、政策、政府攻关计划等鼓励企业为主体的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工业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副总经理李永林建议,应加快气候变化顶层立法,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从全球实践看,制定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是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目前国际上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有的还通过立法建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体制,而我国目前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尚无上位法。因此应加快建立健全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
“为更好地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建议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顶层立法,推动形成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合力。”李永林说。
实施步骤:完善机制严控碳排放
针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具体落实,多位两会代表委员提到了推进完善碳交易市场建设。
尹兆林表示,由于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困难较大,从现在开始就要运用市场化机制和相关政策对碳排放进行全面、严格的管控。
他建议,要加快完善全国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全面从严管控企业碳排放,应运用市场化机制将碳排放指标向先进企业倾斜。比如,尽快分行业建立万元GDP碳排放量、万元利税碳排放量等碳排放水平衡量指标,按先进企业碳排放水平发放碳排放基本指标。国家要高度重视节能这个“第五能源”,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标准,并适时开征碳税,切实调动地方政府、企业节能降碳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地方政府、企业加速打造低碳竞争力。
李永林表示,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碳交易制度体系不够健全、配额分配不够科学合理、管理层级不够完备等。建议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科学制定碳配额分配机制,健全完善碳市场管理层级,扩大覆盖范围和参与主体,增加碳交易品种,以有效促进碳减排。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炼化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吴惜伟说,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全面推进,一系列关于减碳减排的政策加紧实施,对能源企业节能减排的任务逐步加大。据世界银行预测,未来我国碳市场交易额将逾8000亿元,规范碳交易市场意义重大,实施碳排放交易是推动碳减排工作的重要抓手。
吴惜伟表示,从确立碳交易试点至今已过去10年,全国碳交易市场筹建已有3年,并在探索交易成果上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推进并未达到预期目的,企业未能在节能减排上取得效益,主动性不高。一方面,已试点碳交易市场仍存在规则不统一、政府干预过多、无法形成市场机制、企业信息不透明、市场参与者单一等问题;另一方面,市场的一些乱象抬头,投资机构参与碳市场的炒作,碳交易成为金融机构逐利的工具。建议国家加强碳交易市场的监管,规范交易行为,加强政策供给,引导企业主动践行绿色新发展理念。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也建议,要收紧碳排放权配额,尽快建立完善碳市场。
曹仁贤认为,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基于市场的生态机制,对有效减少全社会减排成本、实现国家生态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全国碳市场仅覆盖发电行业,年排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以下的企业不纳入考核,纳入企业碳排放基准值核算过于宽松,配额清缴义务设定上限,对地方分配配额缺乏监督机制,导致对纳入监管的企业减排约束力极其有限,甚至都拿到了“免死金牌”,这和目前碳减排的紧迫形势相背离。
为此,曹仁贤建议:一要从严核算碳排放基准值,尽快、逐步降低碳排放配额免费比例;二要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和取消纳入企业门槛;三要取消配额履约缺口上限值为企业碳排放量20%的规定;四要建立健全对地方分配配额的监督机制。
当务之急: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奥克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在“关于将二氧化碳资源化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提案中谈到,我国承诺到2030年,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峰值”。要实现碳减排,首先要从源头做起;其次,对于不得已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应通过回收分离、捕获贮存、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负面影响。建议将二氧化碳化学转化资源化利用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工信部组织开展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专项行动;科技部应重点支持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项目建设,重点支持一批相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项目;财政部加大财税对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产业的扶持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宝泰隆董事长焦云谈到,当前,全球能源行业正经历着以低碳化、无碳化、低污染为方向的第三次能源变革,工业废气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二氧化碳的回收与有效利用已是当今世界的研究热点,更是加速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中之重。
“当前,二氧化碳的捕捉、回收、利用正刚刚兴起,投资金额较大且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多数企业皆在筹划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利用专利技术实施二氧化碳回收并有效利用,实现碳中和的项目,如果没有政府层面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推进,发展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焦云表示。
为进一步促进局部地区加快实现碳中和,焦云建议国家扶持此类回收并利用二氧化碳的企业,并给予政策支持,这将更加有利于煤化工行业初步实现碳中和。一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此类企业应加大扶持力度,在贷款限制、发债评级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二是国家有关部门对此类企业可给予每吨200~400元的碳回收资金补贴,促使此类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三是国家有关部门可将陕北、蒙西等西部煤化工聚集地列入重点发展地区,促进此类示范项目的加速实施。
关注重点:增加可再生能源占比
谈到碳达峰和碳中和应关注哪些重点,代表委员们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化工研究院首席专家张明森说,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一方面要逐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另一方面要切实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占比。他建议,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推动高耗电企业自建光伏发电站和风电场,通过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实现降碳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了题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发言,强调应加快结构优化,立足国内保障能源供给;应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构建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使非化石能源到2025年成为消费增量的主体。
马永生建议,一是突出节约优先,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效是降碳的重要手段,把节能优先方针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坚持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抓实工业、电力、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加快油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升级高效节能设备,淘汰落后产能,完善价格、税收、金融等政策,以市场化手段倒逼提升能效。
二是加快结构优化,立足国内保障能源供给。以清洁低碳为导向,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构建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使非化石能源到2025年成为消费增量的主体,能源体系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大力发展氢能,既要用好工业副产氢,更要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不断提升“绿氢”比例。
三是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重点围绕氢能等新能源生产消费、油气勘探开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运行、分布式能源建设等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支撑引领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转“中国化工报”)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2018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2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