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永涛
企业管理是伴随工业革命而产生发展的。以蒸汽机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8世纪中叶首先在工业最发达的英国发生,从此机械化代替了手工劳动,小型手工工场变为机械化大工厂,世界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有了工业企业也就有了企业管理,但开始并没有管理的意识,只是一种盲目管理。正当英国人陶醉在机械化之中时,19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却开始了以电气化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机械化加上电气化,工业得以空前发展。但是工厂主还不懂得如何组织工人有效地操作机器,只是一味地要求工人加班加点拼命工作,并派监工手拿皮鞭督促;而刚脱离了土地的农民也不适应工厂的工作,他们不堪忍受压迫,采取消极怠工甚至破坏机器来进行反抗。劳动效率十分低下,劳资矛盾十分尖锐,罢工浪潮此起彼伏。迫切需要寻找一种解决办法,于是“泰罗制”应运而生。
泰罗与“泰罗制”
说起美国管理学家泰罗先生,当代中国人肯定无人相识,因为他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但听闻其名者一定大有人在,尤其在管理界和企业界大概无人不晓。正是这位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先生创立了著名的“泰罗制”。
泰罗制的产生过程
据介绍,机械工人出身的泰罗,生于1856年的美国。当他进入社会时,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劳资矛盾尖锐之时。他不但目睹了劳资矛盾激化的现状,而且有亲身感受。对当时各种解决劳资矛盾的主张也十分了然。勤于思考的泰罗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既可使工厂主多获利,又可让工人多得报酬,实现双嬴,劳资矛盾就可以得到解决。根据这一想法,泰罗从1881年开始,利用在米德维尔钢铁厂担任工长、总工程师和伯利恒钢铁公司顾问之便,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包括金属切削试验、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取得了很大成功。在金属切削试验中。他用秒表记录切削过程每个动作的时间(所以后人戏称实行“泰罗制”的时代为秒表时代),找出用最少的动作、最短的时间完成切削任务的办法,并注意不断改进工具。在动作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合理的工作量标准,也就是定额。通过生铁块搬运与铁锹试验,不断改进铁锹的形状、规格,以及各种原料装锹的最好方法,使工作效率提高了三倍,人员大为减少。不但工厂主满意,工人也增加了工资。
泰罗通过科学试验,逐渐形成了一套管理理论,先后发表了《计件工资制》、《车间管理》、《工厂管理》等一系列管理著作。1911年正式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其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工作标准化、程序化。要通过试验研究确定科学的操作程序和标准。包括工具摆放和材料堆放都要有规定标准,使之最便于取用。所有工人都要按统一的标准程序进行操作,而不是靠各自的师傅传授。
★实行定额管理。要按照科学根据而不是凭主观意断制订合理的日工作量定额。
★推行计件工资。要根据定额完成情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工资与贡献紧密挂钩,多劳多得。
★培训熟练工人。对工人要进行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操作标准和程序,成为一流工人。而且要为每个岗位安排最合适的人选,做到人尽其才。
★计划和执行分开。完善的计划才能保证流程的完善。因此要有专职部门制定工作标准、工作定额、工作计划及原材料供应等工作,工人只按计划执行操作。也就是把管理层和执行层分开,以提高效率。
泰罗认为,实现以上要求,最重要的是精神革命。雇主和工人不要有对立情绪,而要互相信任,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这样对双方都有利。对此他反复强调,一再宣传。
这一套管理思想和方法被人们称之为“泰罗制”,也称“泰罗主义”。它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缓解了劳资矛盾,因而在美国迅速得到了推广,甚至军队也推行了“泰罗制”。其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即工艺流程)、工作定额、工人培训和生产计划等基本内容,直到今天仍是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
回顾泰罗制产生过程,不难发现,它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推行泰罗制后,美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迎来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著名的“柯立芝繁荣”,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可以说泰罗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自我完善。可贵的是,泰罗制不是凭空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长期科学试验的结晶。其管理原理、原则和方法,都是泰罗经过自己亲自试验和认真研究才提出的。单是金属切削一项试验,泰罗及其追随者一共进行了26年之久,为工作标准化、工具标准化和操作标准化的制定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泰罗制”里所涉及的内容也吸取了前人有关提高生产效率的各种管理理论的精华,但它是最系统的,因而也是最成功的。而且泰罗全力以赴加以宣传推广,从而使科学管理深入人心,为人类管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工业有了“技术”和“管理”两个轮子,从此可以加速发展了。所以泰罗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乃是当之无愧的。当然“泰罗制”也存在重物轻人等缺陷,以后的生产实践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又要寻求新的解决办法。这是后话。
献身科学管理的泰罗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1856年3月20日出生于美国费城杰曼顿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在接受中学教育后,进入专科学校学习。1874年考入哈佛大学法律系,后因眼疾辍学。1875年进入费城一家工厂当模具工和机工学徒。1878年转入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工作。从机械工人做起,历任车间管理员、小组长、工长、技师、总工程师等职。1881年泰罗25岁时就开始在该公司从事劳动时间和工作方法的研究,进行著名的“金属切削试验”。从此与管理结缘,并终身为之奋斗。1883年,泰罗通过业余学习,获得机械工程学位。1890年离开米德维尔,到费城一家投资公司任总经理。1893年辞职,独立从事工厂管理咨询工作。此后,他在多家公司进行科学管理的实验。在斯蒂尔公司创立了成本会计法;在西蒙德滚轧机公司改革了滚珠轴承的检验程序;1895年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发表《计件工资制》;1898年在伯利恒钢铁公司大股东沃顿的鼓动下,以公司顾问身份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1898年,与怀特共同发明高速工具钢,并获技术专利。1901年开始,只从事不取报酬的管理咨询、写作和演讲,全身心地推广科学管理。1903年出版《工场管理》,并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年会上宣讲《商店管理》。1906年出版《论金属切削技术》。同年,当选著名的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主席,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1909年发表《制造业者为什么不喜欢大学生》一文,还在伊利诺斯大学演讲《论成功之道》。这年冬天,泰罗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院院长盖伊的邀请,到哈佛讲授科学管理,一直持续到他去世。1910年,洲际贸易委员会举行东部铁路公司运费听证会,科学管理开始广为传播。1911年,发表《效率的福音》,同年正式出版《科学管理原理》。
自推行“泰罗制”后,向泰罗登门求教、前往咨询的人络绎不绝、应接不暇。为了集中精力研究管理,泰罗辞去了工业公司的一切工作,成立了咨询公司,专门从事无偿的管理咨询工作,宣传推广他的理论。这种执著精神真是难能可贵!泰罗在企业界很受欢迎,有一次演讲听众竟达7万人之多。但“泰罗制”的推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当时的美国,不可能像中国现在那样来个红头文件下令推行,完全是自发的。由于“泰罗制”要求标准化、程序化的操作,工人不但增加了劳动强度,而且枯燥乏味;而所增加的工资与所付出的劳动和雇主增长的利润不成比例,所以引起了许多工人和工会的不满,进而反对实行“泰罗制”,罢工仍时有发生。这是泰罗所始料不及的。泰罗在马萨诸塞的沃特顿兵工厂和伊利诺斯的罗克艾兰兵工厂进行科学管理实验时,工厂居然解雇拒绝配合的工会会员,从而引起罢工。美国国会众议院为此组成特别委员会展开调查。1911年10月至1912年2月,国会举行关于泰罗制和其他工场管理制度的听证会,泰罗出庭作证,回答议员的质询。1912年,正式出版《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即《科学管理》一书。实际上泰罗从心底里同情工人,他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劳资互利,可实践中受到工人的反对,也反映了泰罗制的不足。为此他不辞辛苦到处演讲,宣传他的观点和做法。就在一次演讲回来途中,他在火车通风口因疲惫睡着了,以至受凉感冒引起肺炎,于1915年3月21日不治而逝,时年才59岁,实在令人婉惜!可以说泰罗是为科学管理而献身的。像泰罗这样的管理与技术的痴迷者,成就了美国的先进管理和一流技术。国家此类人才如能辈出,则强国可期也。
泰罗制的完美体现
最能体现泰罗管理思想的实践是在福特汽车公司。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是个有非凡创举的杰出企业家。他于1903年创办了福特汽车公司,干了三件惊天动地的事,后面将要专门介绍。其中之一就是创造了改变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流水线生产模式。福特对改进生产工艺有特殊的兴趣和专长。在推出了经济实用的T型车后,千万百计设法优化工艺程序,对生产流程进行彻底分解和优化,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了惊人的创新:于1913年4月1日,在福特公司的海兰公园工厂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流水组装生产线,实现了整车都在流水线上装配,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人。借助这一创举,以及他实行的独一无二的工资福利政策,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三、四倍,T型车日产量达四千辆,成本大幅下降。每辆售价从最初的850美元,最终降到了260美元。实现了他让工人买得起自己生产的汽车的愿望,使奢侈品的汽车成了大众消费品,在全世界倍受青睐。到20世纪20年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注册汽车都是福特牌的。福特汽车公司成了当时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福特也被誉为“汽车大王”,被名列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之首。
流水线生产模式将泰罗的操作标准化、程序化构想发展到了极致,完美地体现了泰罗制的基本管理思想。在机械化的流水线上,工人减少了无谓的思考和停留,把动作的复杂性减少到了最低程度;标准化、程序化达到了最佳状态。操作工人几乎只用一个动作就可完成一项组装工序。它为现代工业带来了革命,不但革新了工业生产方式,而且对现代社会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响,成为20世纪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依靠这样的流水线,二战期间,福特公司一家企业就为美军生产了86865架飞机。现在流水生产线已经应用于多个工业领域,特别是家电行业几乎无一例外,而且由自动化代替了机械化,更加先进也更加快捷了。这一切的功劳当首推亨利·福特,而其本质却是“泰罗制”。
“泰罗制”的国际影响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不但风行美国,在早已工业化的欧洲也广为传播。法国成立了专门推广泰罗制的组织。泰罗制还得到了苏联列宁的大力推崇。主张学习继承资本主义一切科学技术成就的列宁,在刚刚取得革命胜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从国家的宏观层面推行了“泰罗制”,而且渗透到各个领域,从而促使了苏联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因为未从微观层面出发实行泰罗制,造成企业缺乏活力,微观失效,最终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有人认为,国家政权和泰罗制的结合,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一大动因,也是产生弊病的缘由。
而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时期。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摇摇欲坠。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可又被袁世凯篡夺了政权。以后陷入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弱小的民族工业面临生存危机,哪还顾得上研究管理科学?尽管如此,嗅觉灵敏的中国知识分子还是看到了泰罗学说的先进性。据记载,1913年,正在美国留学的上海浦东人穆藕初,在《科学管理原理》问世不久,就远道前往费城,当面向泰罗求教,成为面见泰罗求教的唯一的一位中国人。穆氏回国后在自己办的纱厂中结合实际推行泰罗制,颇有创新。同时将《科学管理原理》译成中文,1916年由中华书局以《工厂适用学理管理法》为名出版。其推广应用还早于欧洲。在翻译过程中,还与泰罗、吉尔布雷斯互通书信,共同探讨。可惜这个译本出版后鲜有人问津,十年之中只售出700本,他自己送出了100本。直到1928年前后民族工业规模扩大,需要提高管理水平,该书才突然走俏,短期内销出了三四千册。到1934年共出了7版。可见,当时的中国现状,泰罗的学说虽早有传布,但还不能为企业界广为认知,因而难以在现实中充分发挥作用。全国解放后,五六十年代我国推广过很多典型经验,其中不少形似泰罗制的典型,如当时尽人皆知的郝建秀工作法、苏长有砌砖法、赵梦桃小组、马恒昌小组、马六孩小组等,都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经验,可当时只偏重政治思想上的宣传,而未从管理理论上加以总结,因而学习推广也只是一阵风。以后学习苏联企业管理做法中,有泰罗制的成分,但也未予重视。中国真正开始关注泰罗和“泰罗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也就是整整落后了大半个世纪。
中国企业需要补补泰罗制的课
“泰罗制”的精髓都是企业基础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定额管理、工作标准化、职工培训等等,都是企业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要求。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适用。今天看来这些内容已是尽人皆知,似乎极为平常,可当初提出来乃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尽管后来崇尚人本主义的行为科学派批评泰罗主义抹煞了人性,但不可否认泰罗制的科学内涵。何况泰罗的出发点就是希望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并通过培训让工人胜任自己的工作。进入21世纪后出现的新泰罗主义,再次认识到泰罗主义的重要,强调只有将泰罗主义和人本主义结合,才能实现最有效的管理。笔者认为,没有“泰罗制”这些基本的管理要求,人本主义管理将会陷入无政府主义的泥潭。在我国从没有认真贯彻过“泰罗制”,因而现在企业中的基础管理远没有落实,极需补课。从化工系统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涌现了一大批业绩卓著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但有相当多的化工企业,特别是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基础管理很不扎实。不少化工企业的工艺安全操作规程,各种定额、工作标准、工作程序,职工培训等等,不是不健全、不科学,就是执行不严格,从而导致质量、安全事故频发,工作效率低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化工系统开展过“学吉化”活动,其中一个重点内容就是基础管理工作,如现场定置管理的做法就是一种工作标准,实际上就是补了“泰罗制”的课。但改革开放后在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冲击下,众多企业急功近利,热衷于一夜致富,许多基础工作又放松了。今天看来仍需再行补课。只有把基础工作搞扎实了,才能实现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否则就是沙滩上的大厦,说垮就垮!因此,笔者认为,化工企业重温“泰罗制”,加强企业基础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很有必要,而且永远需要。其他行业企业也同样需要。
泰罗的追随者
泰罗不是孤军奋战,还有不少学者追随泰罗。突出的有发明甘特图(即现在的计划进度表)的亨利·甘特,号称泰罗最正统的门徒卡尔·巴思和从事动作研究的吉尔布雷斯夫妇。他们不但积极推行“泰罗制”,而且通过自己的研究,丰富和完善了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从而步入了管理大师的行列。
亨利·L·甘特(Henry Laurence Gantt,1861~1919)1861年出生于马里兰州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的艰辛,促使甘特明白了勤勉、俭朴、自省、奋斗的重要。1880年,当他在霍普金斯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一边在学校任教,一边在史蒂文斯技术学院继续学习;1884年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1887年,甘特来到米德维尔钢铁厂任助理工程师,结识了泰罗,后来和泰罗一起去了西蒙德公司和伯利恒公司。此后,甘特同泰罗密切合作,共同研究科学管理问题,直到离开伯利恒为止。1902年以后,甘特独立开业当咨询工程师,并先后在哥伦比亚、哈佛、耶鲁等大学任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甘特为政府和军队充当顾问,对造船厂、兵工厂的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甘特是泰罗的亲密合作者,也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为泰罗创立科学管理原理作出过重大贡献。在泰罗的众多追随者之中,甘特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与泰罗共事多年,并且深得泰罗制的思想精髓。但是,与泰罗相比,他处理问题的方法要温和得多,这一点泰罗是不大满意的。因此,二人经常发生一些争执,导致后来甘特离开了泰罗的研究行列。尽管如此,甘特仍然是泰罗创立和推广科学管理的最重要的合作者之一。由于甘特的思想方法以及处事风格上与泰罗的不一致,所以,有人称他为“最不正统的”追随者。
在科学管理运动中,甘特对人的关注是引人注目的。这方面,他与泰罗既相似又有区别。他们都重视工业生产中的和谐问题,但泰罗重视管理者,而甘特重视工人。甘特强调,工业教育要形成一种“工业的习惯”,就是勤劳与合作。甘特认为,这能使雇主与工人同时受益,雇主的利润提高,工人的工资增加,而且能提高工人的工作兴趣。企业目标与员工心理上的需求是否一致,关系到人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当企业目标与员工需求一致时,员工就会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甘特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符合人性。我们不能强迫人们干活;我们必须指导他们的发展。”“过去的总政策是强迫,但是压力的时代必须让位于知识的时代,今后的政策将是教育和引导,将有利于一切有关的人。”这些思想观念与现在的“以人为本”思想非常一致。在管理方式上,甘特强调,任何企业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采取一种被领导者愿意接受的一种领导方式。作为管理者除了要重视经济因素外,还要更多地关注其他相关因素。有些管理学家认为,甘特的这些思想,是早期关于人类行为认识的里程碑,他是人际关系理论的先驱者。
从这一思想出发,甘特提出了有着很大影响的奖励工资制,人们称之为“任务加奖金制”(taskworkwithbonus)。其设想是,工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定额,可以拿到规定报酬,另加一定奖金。如果完不成定额,则不能拿奖金。如果超额完成,则按时间比例另加奖金。另外,每一个工人达到定额标准,其工长也可以拿到一定比例的奖金。这种奖金制度,对于工人来说有了基本工资的保证,完成任务工人和工长都有好处,因而具有集体激励性质。甘特认为,泰罗的计件工资办法促进了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合作,但只能促使工人单干。而奖励工资制可以促进工人与工人之间的合作,还可以使工长改变管理方式,由关心生产转变成关心工人,把精力放在最需要的地方和人身上。甘特的这一设想成为早期人类行为研究的一个标志。
对于甘特的奖励工资制,泰罗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甘特的奖励工资制,在旧有的计日工资制与新的差别计件工资制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某一岗位工作不稳定或任务多样化的情况下,甘特的制度可以减少工人的心理压力。现在来看,甘特的任务加奖金制可操作性更强,在现实中的使用范围,要远远大于泰罗的差别计件工资制。泰罗那种完全理性追求尽善尽美的努力,使科学管理占据了理论上的制高点;而甘特那种现实主义的适应现状的努力,使科学管理具有了实践中的可行性。二者相得益彰。
甘特为管理学界所熟知的另一大贡献,是他发明的甘特图(GanttChart)。在早期,他用水平线条图说明工人完成任务的进展情况,每天把每个工人是否达到标准和获得奖金的情况用水平线条记录下来,达标与否分别用黑色和红色加以标明。这种图表记载了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工人未能得到奖金的原因。既有利于管理,也使工人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效,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甘特后来进一步扩大了这种图表的内容,包括每天产量的对比,成本控制,每台机器的工作量,每个工人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及其与原先对工人工作量估计的对比情况,闲置机器的费用,以及其他项目,使这种图表发展为一种实用价值较高的管理工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甘特的图表管理方法获得了重大突破。当时,他在陆军部担任顾问。对战争来说,时间常常决定胜败。然而陆军管理部门却缺乏必要的资料,无法控制和协调私人承包商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工作。甘特提出:工作控制中的关键因素是时间,时间应当是制定任何计划的基础。其解决办法是绘出一张标明计划和控制工作的线条图。这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在管理学界享有盛誉的甘特图。其构思并不复杂,即以图示的方式通过活动列表和时间刻度形象地表示出任何特定项目的活动顺序与持续时间。图形也很简单,基本是一个线条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任务(项目),线条表示在整个期间内计划和实际的活动完成情况。它直观地表明任务计划在什么时候进行,及实际进展与计划要求的对比。管理者由此可方便地弄清一项任务(项目)还剩下哪些工作要做,并可评估工作进度。(见下图)。
管理学界有人认为,甘特用图表帮助管理进行计划与控制的作法是当时管理技术上的一次革命。有了它,管理部门就可以从一张事先准备好的图表上,看到计划执行的进展情况,并可以采取一切必要行动使计划能按时完成,或使计划在预期的许可延误范围内得以完成。甘特咨询公司的一名成员华莱士·克拉克对这种图表管理法专门写了一本书《甘特图表:管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工具》。这本书后来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代所有控制生产的图表和表格几乎都从甘特图中得到了启发,现代网络技术中的关键线路法和计划评审技术,仍然以计划和控制时间与成本的原则为基础,其基本思想也源于甘特图。现在这类图表因广为使用而不觉为奇了,可是首创者甘特功不可没。
泰罗去世后,甘特对科学管理有着更多的深入思考。他从管理的社会性出发,对工业管理乃至社会管理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在他看来,专制主义和唯利是图严重影响着工业社会的发展方向。他认为,工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在工业民主和精英治理之间取得平衡。金融巨头、劳工领袖都不足以成为社会的领头人,真正领导美国社会的应当是工程师。1916年,甘特成立了一个名为“新机器”的组织,集中了一批追求政治权力的工程师和改革者,“新机器”试图影响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号召把治理国家的权力交给工程师。这时的甘特认为,商人追求的是利润,谋求的是垄断,而忘记了对社会的服务。“我们必须清除我们经济制度中一切形式的专制做法,并且提供能够恢复服务的民主原则,而这种原则是民主文明取得惊人发展的基础。”“工程师是一个谈论少而了解事实多和行动多的人,应该让他担任经济领导职务,这是我们的经济制度中最适合于他们的地位。”甘特的这种思考很有道理,社会进步的确要靠科学家而非那些自命不凡的所谓政治家。可惜现实很难行得通,因为工程师是玩不过政客的。但甘特的想法无疑这是一种超前意识。说不定哪天会变成现实。
甘特去世后,他的思想价值日益显现。1929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和美国管理学会决定设立亨利·甘特金质奖章,授予那些“在工业管理方面对社会做出优异成绩的人”,并把第一枚金质奖章授予了已故的甘特本人。可以说,在科学管理的旗帜上,甘特付出的心血放出了异样的光彩。
泰罗“最最正统的”门徒卡尔·巴思和从事动作研究的吉尔布雷斯夫妇,也为泰罗制的推广和完善作出了很大贡献。巴思长于数学,他协助泰罗、甘特进行科学管理中的各种实验数据分析。泰罗说:“在设计出新方法把科学管理迅速付之行动方面,巴思先生也许是最有效率之人。我能想出一两个例子来,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巴思能设计出一种方法,使工人不必多花气力而能提高产量约20倍。”巴思对泰罗几近崇拜,不允许对泰罗制的任何歪曲。由于巴思的“正统”,使“泰罗制”得以完善和广为推行,也由于甘特的“不正统”,才使得科学管理运动有了更加丰富和合理的内涵。巴思和泰罗是合作配合的榜样,甘特和泰罗则是合作互补的典范。吉尔布雷斯夫妇从事动作研究长达20年之久,因而吉尔布雷斯有“动作研究之父”的称号。他们采用了当时刚刚出现的电影摄影技术,对工人手部动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即任务完成的动作环节、有效动作、无效动作,如何改进和降低疲劳等等。其最大成绩是总结出了动作的经济原则,使泰罗的金属切削试验更臻于完善,从而能科学地规定作业标准和作业条件,实行刺激性的工资制度,也就是差别计件工资制。
http://www.chinacem.net/info.asp?id=459
原创文章,作者:化工管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acem.net/587.html